【原书卷十·二三】
闺秀少工七古者;近惟浣青、碧梧两夫人耳。碧梧咏《李香君媚香楼》云:“秦淮烟月板桥春,宿粉残脂腻水滨。翠黛红裙竞妆裹,垂杨勾惹看花人。香君生长貌无双,新筑红楼唤媚香。春影乱时花弄月,风帘开处燕归梁。盈盈十五春无主,阿母偏怜小儿女。弄玉虽居引凤台,萧郎未遇吹箫侣。公子侯生求燕好,输金欲买红儿笑。桃花春水引渔人,门前系住游仙棹。奄党纤儿想纳交,缠头故遣狡童招。那知西子含颦拒,更比东林结社高。楼中刚耀双星色,无奈风波生顷刻。易服悲离阿软行,重房难把台卿匿。天涯从此别情浓,锦字书凭若个通?桐树已曾栖彩凤,绣帏争肯放游蜂?因愁久已抛歌扇,教坊忽报君王选。啼眉拥髻下妆楼,从今风月凭谁管?《柘枝》旧谱唱当筵,部曲新翻《燕子笺》。总为圣情怜腼腆,桃花宫扇赐帘前。天子不知征战苦,风前且击催花鼓。阿监潜传铁锁开,美人犹在琼台舞。银箭声残火尚温,君王匹马出宫门。西陵空自宫人泣,南内谁招帝子魂?最是秦淮古渡头,伤心无复媚香楼。可怜一片清溪水,犹向门前呜邑流。”
浣青,即钱孟钿(1739—1806),字冠之,号浣青。江苏省武进人。状元钱维城女,湖北荆宜施道员崔龙见妻。其诗以淡泊为宗,古、近体皆工。著有《浣青诗草》八卷,续一卷,诗余附。夫妇及子合刊《鸣秋合籁》。
碧梧,即孙云凤(1764—1814),字碧梧,仁和(今杭州)人。四川按察使孙嘉乐长女,嫁诸生程庭懋。自幼聪颖,喜吟咏,善写花卉。但丈夫见其动笔砚辄憎,反目归母家。著有《玉箫楼诗集》、《湘筠馆诗二卷词二卷》。其妹云鹤、云鸾、云鸿、云鹊、云鹃并能诗、画。袁枚有《二闺秀诗》:“扫眉才子少,吾得二贤难。鹫岭孙云凤,虞山席佩兰。”袁枚编《随园女弟子诗选》以席佩兰排第一,孙云凤排第二。袁枚女弟子。
李香君(1624—1654),又名李香,号“香扇坠”,原姓吴,南直隶苏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歌妓,与马湘兰、顾横波、卞玉京、董小宛、寇白门、柳如是、陈圆圆同称为“秦淮八艳”。因家道败落,飘泊异乡。在李香君八岁的时候,随养母李贞丽改吴姓为李姓。李香君是秦淮名妓,她歌喉圆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特别擅长弹唱《琵琶记》。1699年孔尚任的《桃花扇》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
媚香楼,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斋名。南京现有李香君故居,亦称媚香楼,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钞库街38号,是秦淮河畔一两层高的砖木结构民居,为三进两院式明清河房建筑。此地非媚香楼原址,乃是清末袁姓道台旧宅,因保存有秦淮河房特征,电影《桃花扇》在此取景拍摄后,辟此处为李香君故居。故居占地565.3平方米,前厅古朴典雅,后院河厅色调明快又不失古风。河厅内设有船坞,直通秦淮河。河厅有栏杆,可凭栏远眺秦淮风光。“媚香楼”三字相传为明末书法家王铎所书。故居大门悬有对联:“花容兼玉质;侠骨共冰心”。
《李香君媚香楼》,正式诗题为《媚香楼歌》。
板桥,指南京原板桥镇,今板桥街道,因辖区内有板桥而得名。板桥镇中有板桥河,河上有一个青石板桥,连接着镇南北。板桥镇是六朝古都南京历史最悠久的重镇之一。濒临长江航道,地处陆上要冲,内有大河(板桥河)灌溉、交通,早在千年前的南北朝、隋代、唐代,板桥地区就成为十分繁华的游览胜地,唐代李白《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诗即写此地。
妆裹,音zhuāng guǒ,释义:1、装裹,装殓。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要领旧席铺停柩,无一片;要领好衣服妆裹,无一件。”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原要还把你姐妹们的新衣裳给他两件妆裹,谁知可巧都没有什么新做的衣裳,只有你林妹妹做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作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去妆裹,岂不忌讳?(脂砚斋评本)2、指装饰,打扮。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林艾轩云:‘苏诗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出去;黄诗如女子见人,先有许多妆裹作相。此苏黄两公之优劣也。’”
阿母,音ā mǔ,释义:1、母亲。2、乳母。3、年老的妇女。4、指神话人物西王母。5、指鸨母。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丽景》:“舟中妓女亲生者少,皆买自贫家……唯私本船篙工,则与良妇犯奸无异,阿母忿相责詈,不少宽容。”唐·韩琮《题商山店》诗:“佯嗔阿母留宾客,暗为王孙换绮罗。”从本诗整体来看,“阿母”应指“鸨母”。
弄玉,音nòng yù,相传为春秋秦穆公女,又称秦娥、秦女、秦王女等,嫁善吹箫之萧史,日就萧史学箫作凤鸣,穆公为作凤台以居之。后夫妻乘凤飞天仙去。事见汉刘向《列仙传》。北周·庾信《荡子赋》:“罗敷总发,弄玉初笄。”唐·李白《凤台曲》:“曲在身不返,空馀弄玉名。”清·钮琇《觚賸·延平女子》:“(延平女子题壁诗)序云……二八结褵,新妇获参军之配,何异莫愁南国,得嫁阿侯;庶几弄玉秦楼,相逢萧史。”
箫郎,音xiāo láng,此处指箫史。汉·刘向《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嬴姓)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后遂用“弄玉”泛指美女或仙女;用“萧史”借指情郎或佳偶,又称“萧郎”。
侯生,指侯方域。
燕好,音yàn hǎo,释义:1、古代指设宴招待并馈赠礼品。《左传·僖公二十九年》:“冬,介葛卢来,以未见公故,复来朝。礼之,加燕好。”杜预注:“燕,燕礼也。好,好货也。”杨伯峻注:“燕亦作讌,亦作宴。昭五年《传》‘宴有好货’,飨燕之礼赠餽礼品,即好货也。”2、友好。《左传·昭公十六年》:“二三君子以君命贶起,赋不出郑志,皆昵燕好也。”杜预注:“昵,亲也。赋不出其国,以示亲好。”3、泛指宴饮聚会。唐·柳宗元《零陵三亭记》:“乃作三亭……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4、指夫妻恩爱。明·黄瑜《双槐岁钞·断鬼石》:“彼初昏,方燕好,胡乃尔尔?”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郎君与儿极燕好,姑舅亦相抚爱。”5、指男女欢合。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钟道》:“先乐白鹤墟中女子,至是犹存想焉,忽见此女子振衣而来,即与燕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狐妾》:“俄偕一婢,拥垂髫儿来……刘谛视,光艳无俦,遂与燕好。”
红儿,音hóng ér,释义:1、杜红儿。唐代名妓。广明中,罗虬为李孝恭从事。籍中有善歌者杜红儿,虬令之歌,赠以綵。孝恭以红儿为副戎所盼,不令受。虬怒,手刃红儿。既而追其冤,作《比红儿》诗百首为一卷。见《全唐诗·罗虬〈比红儿诗〉序》。后亦用以泛称歌妓。宋·张先《熙州慢·赠述古》词:“持酒更听, 红儿肉声长调。”2、犹红颜。指美女。明·陈与郊《昭君出塞》:“止不过汉戟凛胡霜,则待出红儿扰白狼。”白狼,白狼山,借指匈奴。
奄党,音yǎn dǎng,意思是以宦官为主结成的帮派。奄,也写作“阉”。《明史》有《阉党传》。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奄党纤儿想纳交,缠头故遣狡童招。”
纤儿,音xiān ér,意思是犹小儿;含鄙视意。《晋书·陆纳传》:“时会稽王道子以少年专政,委任羣小,纳望阙而叹曰:‘好家居,纤儿欲撞坏之邪!’”唐·陆龟蒙《再酬袭美先辈见和读之作》:“惊奔失壮士,好恶随纤儿。”《新唐书·李纲传》:“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
狡童,音jiǎo tóng,释义:1、姣美的少年。《诗·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孔颖达疏:“狡童,谓狡好之童。”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将德》:“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2、借指壮狡昏乱的国君。《诗·郑风》有《狡童》篇,讥刺公子忽。后以“狡童”借指壮狡昏乱的国君。亦作“狡僮”。3、代指纣王,或霸占一方的割据者。《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古直《哀朝鲜》诗:“降王迎軹道,哀哉彼狡童。”指霸占一方的割据者。唐·元稹《加裴度幽镇两道招抚使制》:“蔡有逆孽,齐有狡童。”4、未成年的童仆。清·周亮工《书影》卷一:“外无狡童,内无老婢。”
西子,指西施。
东林,指东林党。
双星,音shuāng xīng指牵牛、织女二星。在中国神话中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传说每年七月七日喜鹊架桥,让他们渡过银河相会。唐·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相如才调逸,银汉会双星。”
阿软,即阿輭,唐代长安妓人。唐·白居易有诗,其题目甚长,可识作序。诗题:《微之到通州日,授馆未安,见尘壁间有数行字,读之,即仆旧诗。其落句云:“渌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然不知题者何人也。微之吟叹不足,因缀一章,兼录仆诗本同寄。省其诗乃十五年前初及第时赠长安妓人阿輭绝句。缅思往事,杳若梦中。怀旧感今,因酬长句》:“十五年前似梦游,曾将诗句结风流。偶助笑歌嘲阿輭,可知传诵到通州。昔教红袖佳人唱,今遣青衫司马愁。惆怅又闻题处所,雨淋江馆破墙头。”按:輭,今定为“软”的异体字。故多数文献中将“阿輭”写作“阿软”(《随园诗话》也在此列)。而按照简化字的规定,在人名的异体字,应该继续沿用。
重房,音chóng fáng,释义:1、重檐之房;亦泛指高楼。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复殿重房,青台紫阁,浮道相通。”北宋·刘拯《破山八咏·兴福寺》诗:“重房昔珠翠,峻宇焕金碧。”2、有重壁的房子。重壁,即复壁,犹夹墙。清·孙云凤《媚香楼歌》诗:“易服悲离阿软行,重房难把台卿匿。”3、莲花。元·刘敏中《鹊桥仙·上都金莲》:“重房自拆,娇黄谁注。烂熳风前无数。”
台卿,即赵岐(?—201),字邠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初名嘉,字台卿。汉桓帝永兴二年辟司空掾。历皮氏长、京兆尹功曹等职。因贬议宦官唐衡及其兄长唐玹,家属宗亲皆遭杀害。避祸变姓名,卖饼于北海。被孙嵩救至家中,藏于复壁内数年,后被赦出。延熹九年(166),应司徒胡广辟命。后拜并州刺史,又因党锢遭禁十余年。光和七年(184),拜议郎。累迁敦煌太守,赴任途中遭劫持,经诡辩才幸免于难,辗转返回长安。汉献帝迁都长安时,再拜赵岐为议郎,不久迁太仆。李傕、郭汜掌权时,命赵岐与太傅马日磾出使关东。献帝东迁时,他又说服刘表助董承修理宫殿,于是留在荆州,被朝廷拜为太常。建安六年(201年),赵岐去世,享年九十余岁。赵岐善画,《历代名画记》提及他曾自画四贤像于自己墓中。精通经学,著有《孟子章句》、《三辅决录》等。《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注疏》的注本即是赵岐所作。
锦字书,音jǐn zì shū,指前秦窦滔的妻子苏蕙所作织锦回文《璇玑图》。该典故出自《晋书·卷九十六〈列女列传·窦滔妻苏氏〉》:“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唐·李白《久别离》诗:“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手帕儿包,头绳儿绕,抵过锦字书多少。”多用以指妻子给丈夫的表达思念之情的书信。
若个,音ruò gè,释义:1、哪个。可指人,亦可指物。唐·东方虬《春雪》诗:“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宋·杨万里《和段季承左藏惠》之三:“阿谁不识珠将玉,若个关渠风更骚?”2、何处。宋·赵长卿《菩萨蛮·初冬》词:“若个是乡关?夕阳西去山。”清·赵翼《中秋夕感作》诗:“一家依旧团圞月,怜汝孤魂若个边?”3、什么。清·李渔《奈何天·逼嫁》:“若个事,哗庭院?乱我清心,搅我幽眠。”
争肯,音zhēng kěn,释义为怎肯。唐·曹唐《病马》诗之三:“一朝千里心犹在,争肯潜忘餗饲恩?”宋·周邦彦《蝶恋花》词:“若遣郎身如蝶羽。芳时争肯抛人去?”
啼眉,音tí méi,释义:1、谓因悲啼而皱眉。2、中唐时期,在女子中流行的一种妆容。女子脸上略施珠粉,或全然素面朝天;两道细细的眉毛耷拉下来,画作“八”字;脸颊上两道斜红与面妆融合,似泪痕;红唇以乌唇相代,配上向外坠下的垂髻。整个妆面若皱眉欲啼,极度悲戚,故而称“啼眉妆”。
柘枝,音zhè zhī,释义:1、柘枝舞的省称。唐·章孝标 《柘枝》诗:“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清·吴伟业 《赠妓朗圆》诗:“轻靴窄袖柘枝装,舞罢斜身倚玉床。”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胡腾、胡旋和柘枝都由女伎歌舞。”2、荔枝的一种。宋·黄庭坚《次韵任道食荔支有感》之二:“五月照江鸭头绿,六月连山柘枝红。”任渊注:“山谷《与王观复书》云:‘今年戎州荔子盛登,一种柘枝头出于遏腊平,大如鸡卵,味极美。’”
部曲,音bù qū,释义:1、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五部,校尉一人;部有曲,曲有军候一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睨部曲之进退,览将帅之变态。”2、借指军队。《新唐书·李光弼传》:“甲夜,士持炬徐引,部曲重坚,贼不敢逼。”3、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带有人身依附性质。《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4、部属;部下。宋·张元干《叶少蕴生朝》诗:“小试擒纵孰敢撄?部曲爱戴如父兄。”
《燕子笺》,明末文学家阮大铖创作的戏剧剧本。描写唐代士人霍都梁与名妓华行云、尚书千金郦飞云的曲折婚恋故事。阮大铖(1587—1648),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怀宁(今属安徽枞阳)人。以进士居官后,先为东林骨干,后又反复。以附逆罪罢官为民。明亡后在明安宗朱由崧的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对东林、复社文人大加迫害。南京城陷后乞降于清,跌死于随清军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所作传奇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文采斐然,辞情华赡,力追汤显祖。
阿监,音ā jiān,意思是太监。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三九:“阿监采菱牵锦缆,月明犹在画船中。”清·顾春《烛影摇红·听梨园太监陈进朝弹琴》词:“白头阿监抱琴来,未语眉先蹙。”
银箭,音yín jiàn,释义:1、指银饰的标记时刻以计时的漏箭。隋·江总《杂曲》之三:“鲸灯落花殊未尽,虬水银箭莫相催。”宋·司马光《宫漏谣》:“铜壶银箭夜何长,杳杳亭亭未遽央。”清·吴伟业《洛阳行》:“铜扉未启牵衣谏,银箭初残泪如霰。”2、比喻白亮的箭形事物。比喻月光。宋·欧阳修《越溪春》词:“归来晚驻香车,银箭透窗纱。”比喻雨柱。金·元好问《张主簿草堂赋大雨》诗:“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西陵,音xī líng,释义:1、古国名。《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张守节正义:“西陵,国名也。”2、陵墓名。三国魏武帝曹操的陵寝。在河南省临漳县西。曹操《遗令》:“吾婢妾与侍人皆勤苦,使着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彰德府志·地理志二》:“操且死,令施繐帐於上,朝晡,上酒及糗粮,使宫人歌吹帐中,望吾西陵。西陵即高平陵也,在县西南三十里,周回一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南朝·齐·谢朓《铜雀台》诗:“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3、陵墓名。清代帝王陵寝。在河北省易县西永宁山下。有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绪崇陵。因地在北京之西,总称“西陵”。刘成禺《洪宪纪事诗》之一九八:“朝晡望断西陵路,漳水园林好墓田。”4、陵墓名。南朝·齐钱塘名妓苏小小墓。唐·李贺《苏小小墓》诗:“西陵下,风吹雨。”唐·罗隐《江南行》:“西陵路边月悄悄,油壁轻车苏小小。”5、峡名。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 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江出西陵,始得平地。”6、复姓。春秋有“西陵高”。本条诗话中的“西陵”应该指曹操陵。
南内,音nán nèi,释义:1、唐代长安的兴庆宫。原系玄宗为藩王时故宅,后为宫,位于大明宫(东内)之南,故名。唐·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新唐书·后妃传下·穆宗贞献萧皇后》:“初,大和中,懿安太后居兴庆宫 ……帝每五日问安及岁时庆谒,率繇复道至南内。”清·洪升《长生殿·雨梦》:“朕自幸蜀还京,退居南内,每日只是思想妃子。”2、南宋皇帝居住的地方。《宋史·舆服志六》:“中兴,服御惟务简省,宫殿尤朴。皇帝之居曰殿,总曰大内,又曰南内,本杭州治也。绍兴初,创为之。”宋·周密《武林旧事·乾淳奉亲》:“官家恭请太上、太后来日就南内排当。”3、明代皇城中的小南城。清·吴长元《宸垣识略·皇城一》:“缎疋库库神庙,在内东华门外小南城,名里新库,即明英宗所居之 南内。永乐中所谓东苑也。”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南内汤池仍蔓草,东陵辇路又斜阳。”
呜邑,音wū yì,多写作“呜唈”,亦作“呜悒”。释义:1、因悲哀﹑愤懑而抑郁气塞。《东观汉记·梁竦传》:“彼仲尼之佐鲁兮,先严断而后弘衍。虽离谗以呜唈兮,卒暴诛於两观。”按,《后汉书·梁竦传》“乃作《悼骚赋》”李贤注引此文作“呜邑”。《南史·谢朓传》:“皋壤摇落,对之惆怅,歧路东西,或以呜唈。”按,《南齐书·谢朓传》作“呜悒”。宋·王安石《韩持国从富并州辟》诗:“子材宜用世,谈者为呜唈。”2、形容声音低沉凄切。清·陈维崧《春夏两相期·王家营客店排闷》词:“莫管今宵茅店荒凉,鸡声呜邑。”清·孙云凤《媚香楼歌》诗:“可怜一片清溪水,犹向门前呜邑流。”郭沫若《女神·凤凰涅槃》:“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