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前读过《刻意练习》,近日旅途重温,梳理一下脉络与笔记,也来聊一聊刻意练习这件事,看看能给我们生活与工作带来哪些启发。
1.一万小时定律与天赋异禀。
提到这个一万小时定律,不得不让笔者想起了两年前在工作中的反问句,那就是行万里路有用的话为什么邮差依然还是一个邮差。(这里没有对邮差的工作高低之见,仅做语句的探讨),那时我就被教育明白了一个事,就是如果我的工作每天都很机械或者重复的话,一定要有质量的提升效率,否则就是每天就是今日复今日,机械的毫无进步。
《刻意练习》这本书,强调的就是在刻意练习下的一万小时定律是有效的,而非机械的堆积数量。书中聊到一个观点,就是反对了很多人认为的一个观点,有些人在某一些方面有先天天赋,比如身体条件,基因条件,天生一些优势,而你如果没天赋再练习也部位没有用。作者怎么来佐证的呢?在伦敦因为路况极为复杂,因此GPS都会时常出现混乱,所以能在那里开车的司机都经过了长期大量的训练,经过研究发现,这些司机的大脑负责导航的海马体部位变大了很多。这说明什么呢?就是大脑和身体会被大量的练习而增强适应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潜能和天赋,激发天才的诞生。
2.什么是有效的练习?
说到这个有效的练习,我们不得不反过来看看什么是无效的联系。比如我们做作业,跑步,下棋,玩游戏,但是我们却没有成为一代大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做的训练,虽然也是埋头苦干,但是有效度却是远远不够的。而在这其中又有三种误区,耽误了很多人刻意练习下去,一是认为天赋决定论的心态,比如总觉得自己是个路痴,或是我数学就是不好,我的空间能力就是比别人弱,等等。笔者就有一个案例,就是之前真心觉得自己是个路痴,但是后来通过手绘行走地图后,一下就认清了南开新校区的校内路线,之后认路就比之前要上了不小的一个台阶,其实那时突破的就是认识上的误区;二是觉得只要练习时间够长,就一定能够成功。但是事实上,世界上存在大量这样的人,比如街边一下几十年的下棋大爷,其实重复同样的方式,就只会获得同样的结果;第三是认为努力就会有结果,但其实往往不是如此。一般考试成绩最高的那个,还不一定是那个最刻苦学习的那个。
所以,应该怎么样打破这三个误区呢?作者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有目的的训练。也分为几步,一是要不断改进,积累小胜变为大胜;二是要专注,不能被空隙打断,三是要跳出舒适区。而这么看有点空,应该如何判断这个有目的的训练呢?有两条标准,一是你所训练的领域是合理发展的行业,有了一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的方法;第二是你必须有一个能给你布置训练作业和反馈的优秀导师,二者缺一不可。
3.刻意练习的几个原则。
这个原则也可以分为几步走,一是要明白高绩效的目标,即拆解训练的维度,找到不同纬度的能力要在多少时间提升到哪里;二是要尽可能找到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是经典的书籍,老师,教练等等角色,目的是什么呢?是做维度上的䶏,在心理表征的这层面上做拉通,得到高质量的反馈;三是要研究这些人士背后的成功原因,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投入时间与精力去训练。
举一些例子,如果你要提升销售的能力怎么做呢?可以尝试用模拟对抗的方式来对抗性说辞练习,然后让高级的销售经理点评并反馈,将点评在录制成视频反馈给所有人,而没有高人反馈怎么办呢?可以尝试与经典的书籍对话,寻找反馈,可以尝试与过去的自己的对话,寻找自我的反馈,笔者这两年,基本上的成长就是来自于自我反馈,不断的写周笔记的过程就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坚持很难,但是受益不少。
总的来说,有目的的训练,加之高水平的人与书籍及复盘等反馈方式,不断的加以练习,才能获得最大的进步。
本周断更一次金词银句,下周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