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媒体人,或者准确地说,是新闻人,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都是如履薄冰的。
互联网时代,毁人誉人不用一朝一夕,舆论导向用不了昼夜就可天翻地覆、黑白颠倒。于是,每一个自媒体人,在对时下的热点事件进行解析时,都会思考再三、字字斟酌,生怕一句话说错了,就会有人恶语相加、甚至千夫所指。
记不清从何时起,不在少数的自媒体人通过批判咪蒙的文章和观点,来标榜自己的三观正确。我承认,咪蒙的有些文章,谈不上“高雅”,但她敢说敢担当,也敢于戳中读者的软肋。至少这次,她为江歌事件发声的那篇推文《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个人感觉,并不偏激,甚至说出了大多数事件关注者的心声。
“江歌案”这一事件的关注点,突然在一夜间转向了“带节奏”的自媒体人。新京报的那篇快评《杀气腾腾的咪蒙制造了网络暴力的新高潮》,引发部分网友的热议和转载,咪蒙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有人说,她的文章煽动性太强;甚至有人说,她哪来的优越感,去引导大众发起签名活动。但请那些抨击咪蒙的人,你们真的仔细看了吗,她那篇文章结尾的签名活动,是江歌妈妈发起的请求判决陈世峰死刑的签名活动。她只是借助自己的影响力,站在一位女性、一位母亲的角度,尽可能的给受害者母亲提供援助,她究竟错在哪了呢?
咪蒙作为一名女性、一位母亲,她可能比绝大多数看客更加感性。于是,她选择将这份感情诉诸文字、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力图去接近正义。
可能大多网友同我一样,我们只能通过媒体去了解这个事件的真相,我们隔着屏幕在手机的这一端为江歌心痛,为其母亲而难过,但,却无法为她们真正做些什么。所以,当看到有这样一个平台、有这样一个活动的发起,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出于善意,加入其中,渴望尽自己微薄之力,让正义的天平不至于倾斜得太扭曲。
看到网络上有新闻人为《新京报》那篇快评点赞叫好,他们对咪蒙进行人身攻击,并且大谈特谈新闻人的职业素养和新闻的客观与真实。作为一个本科四年新闻专业的看客,我何尝不知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和微博舆论场之强大,但,在这个真相很容易被篡改的年代,我不知道,所谓的绝对真实,是否存在。
想起了伊坂幸太郎在《金色梦乡》中曾写过的一句话,“真相是很容易被篡改的。事情发生过后,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情况便成了事实”。
作为一个曾经不止一次被全网黑过的自媒体红人,咪蒙显然知道,在风口浪尖为事件发声,可能会带来的人身攻击与铺天盖地的恶意相加。于是,文章末尾她写道,“今天写这个事,有朋友提醒我,不要有立场,有立场会被骂。我理解他们对我的保护,但我想过,写到粉丝千万,就是为了支持应该支持的,反对应该反对的。我们总要为了捍卫心中的正义,做点什么吧。”
咪蒙的关注者喜欢她的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喜欢她的敢爱敢恨敢说话,那些我们都懂却没人敢白纸黑色写出来的道理,咪蒙敢。对刘鑫进行道德谴责,本身就是民心所向。咪蒙的那篇文章,只是给了一直关注江歌事件,同时又想为之做点什么的网友指出了一个方向,她鼓励大家签名请愿,她也愿意为江歌妈妈提供经济与法律的援助。
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既然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给予制裁,那通过舆论的谴责,让刘鑫被道德碾碎,又有什么不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江歌遇害的事件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之发声,我们会不会感到真正的绝望和世态炎凉。
《新京报》口口声声说反对网络暴力,但那篇自诩正义的快评,自以为是的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抨击咪蒙的正义感,难道不也给咪蒙带来了网络暴力吗?
刀子没捅在自己身上,当然不知道会有多疼。我们都不愿看到人性被泯灭、善良被践踏。至少从咪蒙的身上,我看到了温度,看到了人性,看到了不惧舆论。她发声,只是希望凶手陈世锋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让刘鑫给江妈妈一个交代、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假使有朝一日连咪蒙这样的人都不敢发声,试问还有谁,敢去持续追踪事件的真相,表达自己的言论和情绪?
至少这一次,我站咪蒙。至少是她,将江歌事件再次推向了高潮,给了受害者母亲更多的关注和被看见、被倾听的机会。而我们,又做了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