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ndividual in a crowd is a grain of sand amid other grains of sand, which the wind stirs up at will.
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 —勒庞
1
一个案件,两场对峙
第一场对峙,在江歌妈妈与刘鑫之间。
案件发生在一年前,但却在今年的11号曝光,12号发酵,13号各大媒体发布,直到现在:
江母依然沉浸在悲伤里,为凶手陈世峰接受惩罚而努力。
刘鑫依然深陷网络暴力……
而第二场对峙,则发生在两个流量大V之间。
13号早晨,一年前的“江歌案”上了热搜,而后咪蒙就发布了《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
看了与案件相关的25个视频后,我劝阻白猫不要发布文章。因为以“咪蒙式”愤怒为主导的“刘鑫该死论”在我的手机上疯狂刷屏。
而江母想要的结果是大家批判刘鑫吗?
有谁能关注到,江歌案真正的凶手是——陈世峰。
我们的目光为什么从一开始没有投向凶手陈世峰?
因为,他杀人了,他就是凶手,无可厚非。从法律角度的判断,实在太简单了,你有罪或你无罪。
而道德是法律之外的软约束,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所以没有定性的意识形态里,每个人的想法千差万别。
大多数情况下,当法律无法实行正义时,道德会作为补偿正义的工具,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传播。
人人自媒体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就没有那么单纯,掌握群体舆论的媒体们,拿着舆论这把枪,朝着共鸣感极强的方向传播。
“我们要制裁人性”
“因为你,我第一次支持网络暴力”
“刘鑫,你怎么不去死”
这些煽动性极强的100000+爆文,一个接一个,作为媒体人到底是伸张正义,还是缺乏是非观的私人主义?
网络舆论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到底是热度蹭热度,还是现在的我们已经缺失了一个新的、正确的适应现代生活的理论框架?我们没有是非观的时候,常常容易游走于极端和极端之间,而真相,就离我们的判断越来越远。
新京报撕咪蒙:愤怒之后的我们,然后呢?新京报撕咪蒙:愤怒之后的我们,然后呢?
2
情绪的力量到底有多可怕?
在近些年的互联网舆论大战中,许多社会问题以道歉为ending,而后呢?热门搜索反反复复上演同样的戏码。
因为,千万年间江山变了而人性未变啊……
被各种意见领袖牵着鼻子走,站队、攻击、谩骂,你有没有关注过事件本身?你为什么愤怒?那些看似杀气腾腾或热血沸腾的氛围,实际是追逐利益的人,他们操纵你们情绪的手段而已。
“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
所以啊,情绪这种东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匹夫之怒,流血五步,群众之怒,流血千里。
你的每一个决定都深深影响着这个社会。
比如 #DFH死肥宅#事件
新京报撕咪蒙:愤怒之后的我们,然后呢?地下城与勇士(DNF)是一款受众挺多的游戏,然而一个女生在街头采访的时候,对玩游戏的此类男生进行了言词十分偏激的评价:
新京报撕咪蒙:愤怒之后的我们,然后呢?这三个字伤害了无数玩家,视频和截图被放到微博、贴吧等论坛后,被广大DNF玩家得知,彻底地火了起来,甚至挤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二。
新京报撕咪蒙:愤怒之后的我们,然后呢?事件中“死肥宅”这三个字引起了各种DNF玩家的不适,许多人都觉得这个女生说话恶毒、不留余地,应该出来道歉。
新京报撕咪蒙:愤怒之后的我们,然后呢?新京报撕咪蒙:愤怒之后的我们,然后呢?
新京报撕咪蒙:愤怒之后的我们,然后呢?
微博、贴吧等大家都开始发博、盖楼声讨该女生,希望她道歉。
当事人一开始拒不道歉,引起了更强的反感,于是网友们开始人肉搜索。
很快女生的姓名、学校、微博、微信等私人信息一一被扒了出来。
迫于舆论压力,她站出来道歉了,但网友并不接受她,说她没有诚意。
新京报撕咪蒙:愤怒之后的我们,然后呢?后来该女生说自己压力很大想自杀。
这就是在群众煽动之下,容易产生过激反应的典型案例。
有人问:理性难道不是冷漠吗?
并不是这样,刘鑫的种种举动确实让人愤怒,但和陈世峰杀人相比,舆论居然忽视了他,这难道正常吗?我相信大多数善良的网民仅仅是因为心底的善良,但是有时候,我们真的容易忽视问题本质。
3
请警惕煽动者,保护是非观
也许,新京报和咪蒙粉丝的互相指责中,引发了我们的反思。
其实,我们不止一次地反思过,也不止一次的总结过。
自己是否又被人乱带节奏?自己是否又做了没脑子的事情……
正因为,与理性的永恒冲突中,感情从未失手。我们更应该不停的追寻理性不是吗?
勒庞说:“我们可以利用政变来推翻一个暴君,也可以利用战争来打倒一个独裁者,但是对待那些坚定的信仰,以及那些牢固的信念,我们却没什么手段可以利用。”
现代网络环境,我们需要对舆论保持一点点的警惕,对信息真实性保持一点点的怀疑,不因为赞同而赞同,也不因为反对而反对,保持住基本的是非观,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 END —
新京报撕咪蒙:愤怒之后的我们,然后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