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川杂乱的衰草,需要耐得下心一点一点梳理。或许最后理顺了,或许最后也没理出个所以然。希望是火,失望是烟,生活就是一边点火,一边冒烟,可是火和烟到底终归是飘渺的东西。我们憧憬未来,却不能忽视现实的平淡和琐碎,平淡似白开水,琐碎如细沙。
精神与物质
对于人来说,最陌生的还是人。人,都有自私和贪婪的一面。是你的,想占为己有,不是你的,也想方设法占为己有。总之,人的欲望的沟壑永远也填不平,不管用什么东西,用什么办法。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更使人们的欲望大为扩张、膨胀,人与人之间开始产生差距,而且在逐渐拉大,也就产生了两个极:一无所有和拥有一切。这是精神的两个极,一旦达到这两个顶峰中的一个,你也就隐出了人们的视线。可是在物质上达到顶峰之后,精神上便开始空虚,当你拥有一切的时候,你在精神上也就一无所有;当你在物质上一无所有的时候,你在精神上会拥有一切,因为这时你还有梦想,有梦想也就拥有了一切。或许这在别人眼里叫做意淫,可总比你在拥有一切的时候,精神极度空虚,身边的人都远离你而郁郁死去强很多倍。也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世上的一切本来就没有对与错,现实中的对与错只是人们附加给它的。精神与物质这两个极,只有达到制衡的状态才会发挥最大的功能,精神上得到太多,物质上必会失去;物质上得到太多,奢望太多,迟早有一天你会在精神上崩溃的。因为一切都遵守能量守恒,精神和物质也是这样。要想在精神和物质间找到平衡点,心态或者欲望很重要。只有调整好心态,平常心对待一切,减少不必要的欲望,才会优哉游哉。
当物质欲望达到顶点,精神就会极度空虚;相反,如果精神境界达到顶点,那么有可能你就会饿死,也有可能疯掉。
悲剧与喜剧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以激起恐惧和悲悯为目的,反映英雄行为的戏剧,包括一切痛苦的破坏行为,死的展示,肉体的痛苦等。
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在我看来,喜剧往往比较浮浅,结局皆大欢喜,人们在笑声中将其遗忘殆尽。而悲剧却比较深沉,结局悲惨凄凉,能够在某一方面撞击人们的心灵,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伤悲,驱使人们在悲伤中反思: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这样悲剧的覆辙,然后走向喜剧人生,当然这人生也并不一定是喜剧的,或许是平淡的。这也正是人们为什么往往喜欢喜剧,而不喜欢悲剧的原因。但每个人的一生际遇中不可能没有悲剧,纵然向往喜剧,但现实中还是悲喜交加,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有了悲剧和喜剧的更迭,也才使我们的生活跌宕起伏,充满乐趣,不至于一潭死水。
世界没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沉缅于喜剧之中,那它就是悲剧。这句话不知道谁说的,只是觉得挺在理,喜剧和悲剧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而且这两者都是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少了任何一者,那样的生活都是不完整的。也只有经历过悲剧和喜剧的人生才会真正懂得,才会学会真正地生活。
喜剧是生活的主料,而悲剧就是生活的调料品,二者结合,方得精品人生。
爱情与玫瑰
对于爱情,谁都渴望完美无瑕,最后却发现根本办不到。对于相爱的人,天涯只是咫尺;对于相厌的人,咫尺确实天涯。天涯咫尺,咫尺天涯,看似两个字位置的互换,在心灵中却是相差甚远,足够一个人用一生来追逐。不管古典,流行还是经典歌曲,重复了千百年的主题——爱情,唱了千百年,可人们却在歌声中迷失自我,依然在问:谁爱我?我爱谁?相爱总是简单,相恋总是太难,一颗心接受另外一颗心很容易,但要如何经营显得那么困难。爱是奉献,但爱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支出,同时也要有所收获。有的人,一句话不合,一分了之。其实,恋爱就像口香糖,时间长了会平淡无味,觉得平淡了就想放弃,而无论丢在什么地方,都会留下难以抹去的痕迹。
《玫瑰花的哲学》中这样讲道:“每一枚玫瑰都有刺,正如每个人的性格里,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每一朵玫瑰,并不是得努力的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她的刺刺伤,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别人。”如何不把刺根除,又能不使自己刺伤,是大多数恋爱的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也是恋爱路上必须遇到的拦路虎,如果不能斩虎马下,似乎没有走下去的可能。一支玫瑰并不能承载所有的爱,相反,玫瑰总有凋零的时刻,最后的命运莫过于陈腐于垃圾桶,所以玫瑰并不等于爱情。
在爱情中受过伤的,在以后的日子里都会像一只刺猬一样,竖起满身的刺去接受别人,而没有爱情的人却在拼命,使尽浑身解数往爱情里钻。这也是一堵围城。
爱情中,有起誓,就有背誓。所以轻易不要起誓。
爱情这东西,谁能参透呢?
面具与道德
面具是用来骗别人的,但在骗别人的同时,也骗了自己。面子工程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害死一个人。表面春暖花开,内心风起云涌,这就是面具惹的祸,一天不把面具摘除,一天就会活的不顺畅。如果每个人都戴着面具,想必每个人都会进行自我保护,固步自封,还有什么交际可谈。一般也只有到了晚年,功成名就、忧患已成为过往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反思,开始试着摘下面具。例如卢梭晚年著《忏悔录》,甩开包袱,丢掉面子,开始忏悔。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这样真实。“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这也难过人们总是会上当受骗,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外貌协会”的,殊不知你看到的只是他油面粉饰的面具,却没有看到面具之下跳动的心。
每个人都应有一道底线,它的名字叫道德。有一道明确的底线才能使你活的真实,它会增长你的内蕴,让你勇敢地摘掉面具,面对真切的世界。敢不敢摘面具,其实要看我们自己,就像摆渡的人一样,一个个把渡客送到彼岸,却始终渡不过己,自己始终在船上。不喜欢叔本华的:“事先就知道肥皂泡总会破灭,但仍然要把它吹得更大更久。”如果这样人岂不生下就坐以待毙,正如那句出生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呵呵,好可怕。
一条底线并不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如果只是用来约束自己,那它的存在倒没有什么价值了。底线要发自内心深处地去遵守,不去触碰,就像那是一片神圣的雷区,只有达到这种高度了,才算是一个真实的人。
让你有道德,并不是让你在别人面前做好事,以获取赞赏。这种并不是真正的道德,真正有道德的是要做到慎独的,有人和没人,一个样,都能让自己的道德指引自己,这样才算真正有道德。
肯定与否定
忙,却似乎也没忙成什么,时间被碾的如此之碎,一阵风吹过,稀里哗啦全都不知去向,以至于我试图回想这一年到底干了些什么时,发现自己简直是从一场昏迷中醒来。孤独的时候渴望忙碌,忙碌的时候又期冀悠闲。人似乎总处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之间,时而朝肯定倾斜,时而朝否定倾斜,但却始终没有逃离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圆圈。
荣誉并不代表成功,失败并不丢人。能不能撇开荣誉和利益的束缚,过真实的生活,遵循自己内心生活,似乎显得不是那么容易。
看书的时候看到一句话“生命好,好在没有意义”,起初并不理解,后来再细想不就是这样嘛?人们所奔波忙碌的一切在每个人闭上眼睛之后不都化为虚无了么?对于一个死了的你来说,这些都是没有意义而言的。所以人们现在为所谓的有意义的事情而努力的时候,其实是在为以后的没意义奠定基础。说到这,想起了《红楼梦》中十二曲的收尾曲: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肯定自我中有否定自我,否定自我中也会有肯定自我。在否定自我中前进,在否定自我中新生,才能走的更远。过分肯定自我容易麻痹自我,所以还是中性看待自我的比较好。
愿意雾气蒙蒙就雾气蒙蒙,愿意通透彻底那就通透彻底吧,人嘛,重在折腾,关键看你能不能把一川衰草理顺。
所以,不管忙碌的时候还是闲下来的时候,都停下来去理一理自己的那川衰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