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话古诗词文艺调频中国当代诗人
袁枚家藏的“古剌水”到底是啥宝物?——闲读《随园诗话》(48)

袁枚家藏的“古剌水”到底是啥宝物?——闲读《随园诗话》(48)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0-08-23 22:2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七·五九】

余家藏古剌水一罐,上镌:“永乐六年,古剌国熬造,重一斤十三两。”五十年来,分量如故。钻开试水,其臭香、色黄而浓,里面皆黄金包裹:方知水历数百年而分量不减者,金生水故也。《池北偶谈》:“左萝石《咏古剌水》云:‘瓶中古刺水,制自文皇年。列皇饮祖泽,旨之如羹然。’又曰;‘再拜尝此水,含之不忍咽。”似乎古刺水可饮也。明人《宫词》云:“闻道内人新浴罢,一杯古刺水横陈。”似乎宫人浴罢染体之水也。厉太鸿诗曰:“一洒罗衣常不灭,氤氲愿与君恩终。”又似乎熏洒衣服之用矣。三君子者,不知何考耶。严分宜籍没时,其家有古剌水十三罐,人以为奇。则此水之贵重可知。

古剌水,(音gǔ là shuǐ),波斯语音译,一种由蔷薇花蒸馏而成的香水。古代由伊朗、阿拉伯等地传入中国。剌,也写作“喇”。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土司·大古喇》:“今禁中诸香,极重古喇水,为真龙涎之亚,其价超苏合油、蔷薇露加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古剌水诗》:“左公萝石手书一帖云:乙酉年五月,客燕之太医院,从人有自市中买得古剌水者,上镌‘永乐十八年熬造’。” 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附录引马坚云:“古剌水就是蔷薇水。”

永乐,是中国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1403年-1424年),始于1403年(永乐元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共22年。

《池北偶谈》,王士祯撰。清代笔记。全书共二十六卷,近一千三百条。或议论文章的流别,或解晰经史的疑义,以至国家典故、历代沿革、名臣硕儒的言行、神怪传说等等。

左懋第,(1601年—1645年),字仲及,号萝石。明代山东莱阳县(今山东莱阳市)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民族英雄。明朝末年,外族入侵,因他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投降满清,被人民誉为“明末文天祥”。诰封光禄大夫、赠礼部尚书。

厉鹗,(1692年-1752年),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严嵩,(1480年—1566年),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江西袁州府分宜(今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明代政治家、权臣。晚年因事激怒嘉靖帝而失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勒令致仕,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严世蕃案发,遭罢职抄家,寄食于墓舍,两年后病死,年八十七。因为严嵩是江西分宜人,旧时官场上有以籍贯代称其人的习惯,所以很多书上都叫他严分宜。

【闲言碎语】

“古剌水”,一种由蔷薇花蒸馏而成的香水。明代以后的书籍中记载颇多。按照郭沫若“古剌水就是蔷薇水”的说法,古剌水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在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

《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占城〉:“占城,在西南海上。其地方千里,东至海,西至云南,南邻真腊,北抵欢州。其人,俗与大食同。……自前世未尝通中国。显德五年,其国王因德漫遣使者莆诃散来,贡猛火油八十四瓶、蔷薇水十五瓶。……蔷薇水,云得自西域,以洒衣,虽敝而香不灭。”据该史书所记,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占城“国王”派使者进贡了十五瓶“蔷薇水”,并且说明它们并非本国产品,而是得之于“西域”。目前,这是公认中国历史文献对于蔷薇水的最早记录。

蔷薇水传入中国后,在宋朝成为宫廷御用品。宋代诗人刘克庄《宫词四首其一》:“先帝宫人总道妆,遥瞻陵柏泪成行。旧恩恰似蔷薇水,滴在罗衣到死香。”蔷薇水被作为熏衣的香水使用。随着与西域的贸易交流,蔷薇水也进入民间成为了女性心爱之物。但蔷薇水来源一直依靠进口。“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宋朝杨万里明确的说出蔷薇水,是舶来品,中原地区并没有掌握确切提炼的方法。“海外有瓶还伫水,庭前无洞可藏花。”宋朝的董嗣杲,也说明了宋朝的蔷薇水多半是进口。关于蔷薇水的制作方法,宋代蔡绦的《铁围山丛谈》卷五云:“旧说蔷薇水乃外国采蔷薇花上露水,殆不然,实用白金为甑,采蔷薇花蒸气成水,则屡采屡蒸,积而为香,此所以不败,但异域蔷薇花气馨烈非常,故大食国蔷薇水虽贮琉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这与后来的科学考证基本相同。

蔷薇水至明代何以改称为古剌水了呢?这是因为,在明朝建立之后,今缅甸南部一带的土司部落纷纷归附。永乐四年(1406年)六月,大古喇、底马撒二处内附明朝。大古刺地广,故置宣慰司,以泼的浪那为宣慰使。大古剌就是生活在缅甸南部地区的孟人建立起来的汉达瓦底王国。泼的浪那就是该国国王。大古剌的都城即今缅甸勃固省勃固。永乐六年,大古剌宣慰司泼的浪那亲自来朝贡谢恩。自宣德起,再未来朝。蔷薇水多于永乐、洪熙年间由该地朝贡或贸易而来,故改称“古剌水”了。

古剌水的实物,目前在北京故宫尚存。医史学家耿鉴庭1962年7曰在故宫仓库亲见实物,并撰文介绍:“铜罐为树段形,罐子身上刻了两行字,原文是‘永乐贰拾年熬造古剌水一罐,净重捌两罐重叁觔(按:觔,即斤)。’罐顶有锡封口。加以摇荡,罐内尚有声响。现重市秤(10两制的)为三斤七两。高8.9公分,直径10.2公分,底径9.8公分。”

诗话所引“左萝石《咏古剌水》”的背后,还有一个悲壮的故事。左懋第。山东莱阳人。崇祯三年(1630年),乡试中山东第二名举人,次年中进士。任陕西韩城令。崇祯十二年(1639年)官至户部给事中。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出巡长江防务,不久北都沦陷,其母陈氏绝食而死。清兵入关,左懋第被任命为南明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以陈洪范、马绍愉为副使,前往北京议和。崇祯十七年十月初,左揩二副使及随从百余人至北京。由于左懋第坚决不同意割地求和,谈判破裂。十月二十七日,清方遣左懋第南返。行至沧州时,被多尔衮派兵追回,扣押在太医院。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闰六月十五日,清廷颁布剃发令。随员艾大选遵旨剃发,左懋第随即命人将其乱棍打死。清廷以擅杀人命的罪名将他逮下刑部。次日,多尔衮亲自劝降,左懋第严词拒绝。闰六月二十日,清政府终于决定将他杀害。在刑场上,清摄政王多尔衮再次劝降,左懋第坚贞不屈,不为所动,高喊“宁为南鬼,不为北王”。南向两拜,北向两拜,然后端坐受刑,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五岁。左懋第《古刺水诗》就是这年五月被扣押于太医院时,因见明朝内廷旧物古剌水失落街头,有感于江山沦陷、御品流散而伤心明志之作。“再拜尝此水,含之不忍咽。”一句当有睹物伤情铭记君恩之意,恐非真的品尝。

附:左懋第《古刺水诗》

乙酉年五月,客燕之太医院,从人有自市中买得古刺水者,上镌“永乐十八年熬造古刺水一罐,净重八两,罐重三斤。”内府物也。挥泪赋此:

玉泉山下水,远流帝陵前。芦沟桥下水,其流声溅溅。瓶中古刺水,制自文皇年。制之扃天府,元石流清泉。列皇饮祖泽,旨之如羹然。逆寇犯天纪,守陴臣匪贤。君不弃社稷,鼎髯垂白天。经筵赤金几,斤斧生炊烟。况兹天府水,宁不落市廛?小臣侍筵者,睹水心如煎。再拜尝此水,含之不忍咽。心如南生柏(自注:子卿墓柏,大小数百株,枝皆南向,在韩城。予曾为文记之),泪似东流川。捧之以南旋,跪咏丰芑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袁枚家藏的“古剌水”到底是啥宝物?——闲读《随园诗话》(4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nw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