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天,坐在家里一天,还是没想好文章的主题,灵光一现,写篇周复盘吧。复盘文章就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总是在我想不出写什么的时候,伸出来拉我一把。
之前写过几篇复盘文章,把一个时间段里做过的事儿全捋一遍,就像数钱包里有多少钱一样,纸币钢蹦全倒出来,一堆一堆地数。
没数出几个钱来,就要想,这段时间钱花哪儿了。钱包里钱还多,嗯,心里窃喜,这段时间表现比较好。钱没剩几个,当然得反省,下个月节省点。数钱大概也就起到这点作用吧,知道钱花哪儿了,知道是花多了还是用度节省了。
写复盘文章也一样,这段时间做了哪些事儿,哪些目标实现了,哪些计划流产了。写复盘文章不用组织逻辑结构,只要分门别类,一项项列下来,芝麻绿豆大的事儿全算上,给自己制造一种幻景,项数越多,越有成就感。
读过很多人的复盘,厉害的,读来钦佩不已,何等人,可以自律到如此,每天跟打鸡血了一样,充满了人生的成就感。普通的,读来感觉硬凑,以事件填充自己平淡平凡的生活,装饰着略显无力的掌控感。
很多人喜欢写复盘,周复盘,月复盘,定期必有复盘,不做复盘,似乎是不够圆满的努力。努力一定要看到阶段性的成果,也要定期给自己一些心理上的奖励,鼓励自己前行。复盘也是反思,还有什么需要改进,还可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不得不说,复盘是一个好的自我观察的方法。
可是,于我,却没啥作用。写过几次复盘,盘的倒是清楚,复的倒是明白,可就是对后来没啥作用。每周雷打不动的规定自己写满7天,结果每次写够6天,就开始动小心思,想利用复活卡让自己休息一下。
为了安放自己的理由,还经常自己给自己找理由,没有理由,创造理由也要找理由。而在找理由时,由于因果性的复杂和微妙,自由度就会很大,有极大的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例如:这段时间没有读书,输入不够,写不出来; 临时有事,打乱了今天的计划; 陪家人一天,没时间写了。
总的来说,种种原因,有“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两种倾向。
外部归因,就是把原因推给外界。比如:临时有事,打乱了今天的计划。
内部归因,就是将事情的原因归于个性、能力和态度等内内因素。比如:没有读书,输入不够,写不出来。
在选择归因方式时,每个人几乎都是双重标准。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会倾向于外部归因; 但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则更喜欢内部归因。
不同的归因方式所带来的双重标准常会造成一种效果,那就是当我们在回忆过往时,很容易就会只记得那些成就所带来的证明,忽略了失败所代表的意义。
复盘的时候,最喜欢做的就是总结。列下所有曾经做过的事,很容易给自己制造一种繁华的假象。看吧,我还是完成了很多目标,计划都做到了,我是不是很棒!没完成的,那是时间管理没做好,计划安排的不合理,超出自己的范围能力之外,有意外事件发生,打乱了自己的计划。总之,做的好了,要总结,做的不够好了,要反思,反思的时候,各种理由都会产生不同的归因方式。
以双重归因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出一个自我美化的结论。当脑子里一件一件证据翻过去时,所有成就,都能佐证你的好处、优点; 而所有失败,都是因为当时的“不得已”,或是一个“不小心”,那并不足以证明自己的本质是差劲的。
不想用复盘简单地去代替一篇文章,为日更充数,也不想用复盘为自己那本有些懈怠的心找理由。想明白了这些,星期天,我放弃了复盘,不写了,情愿休息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