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8-14 东东枪 创意文案的学习笔记 4

2020-08-14 东东枪 创意文案的学习笔记 4

作者: ab4c437653b8 | 来源:发表于2020-08-12 18:11 被阅读0次

04 认准对象:如何同时追求 30 个姑娘?

你好,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向广告学习,修炼文案这门基本功。

上节课我们谈到,做广告之前,要弄清的第一个问题是——产品要卖给谁? 我们创作一则广告之前,也先要弄明白,“这个广告要做给谁看?”

这看起来是个傻问题。产品的广告,当然是做给买产品的人看,是吧? 先别那么自信,还真不一定。

举个例子:天价奢侈品的广告,就是做给买奢侈品的人看的吗?未必。

我猜,这些广告,至少有一部分是给那些买不起奢侈品的人看的。因为,只有当那些买不起的人,都知道某个品牌是金钱和身份的象征,那些买得起的人,才会更觉得有必要买它。毕竟,一个只有少数人知道的奢侈品品牌,没办法让有钱人体会到受无数人敬仰的快乐。

那么,广告到底该做给谁看呢? 你可能听过这样三个词:

第一个叫“目标消费者”(Target Consumer);

第二个叫“目标受众”(Target Audience);还有一个更含糊的词,就叫“目标人群”。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如何定义这个“目标人群”。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另外两个?别急,听下去你就知道了。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就像一个求爱者发起攻势之前,总得先弄清楚,我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否则接下来所有的动作,都可能是南辕北辙。

只不过,求爱往往是一对一的,而广告不能只对着一个人说话,我们的使命

往往是要同时追求 30 个女孩,甚至是对着三百万、三千万、三亿人讲话。希望能够打动他们、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追求 30 个女孩?该怎么做?

笼统地说,先要做两步工作:第一步是选出她们,第二步是认识她们。

“选出”目标人群

在实际工作中,大家常说“找到目标人群”,但在我看来,“找到”这个词不够准确。

与其说“找到”,不如说“选出”。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是要去找到一群藏起来的人,而是根据你的传播目标, 从茫茫人海中,从众多可能的目标人群里,选择出他们。

换句话说,我们不是在寻找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要找到一个你认为的

“最优解”。

很多人之所以混淆这两件事,是因为默认“广告的对象就是产品的消费者”, 这就把事情想简单了。

要知道,目标消费者,就是使用商品的人,和目标受众,也就是真正花钱买商品的人,未必是同一群人;而真正影响购买决策、消费决策的,可能又是另一群人。

假设有三个国家,都有男女结婚时买婚戒的习俗,但具体细节上有差异: 第一个国家的风俗是,新娘自己决定、自己掏钱买婚戒;

第二个国家不一样,是新郎掏钱买婚戒,新娘戴,新郎买的时候要考虑新娘喜欢不喜欢;

第三个国家,又不一样,也是新郎掏钱,新娘戴,但是女方家长有攀比婚戒的习俗,岳父母的看法会决定什么样的婚戒更受欢迎。那么新郎是购买者、新娘是使用者,但真正影响购买决策的是岳父岳母。

好了,假如有一个钻戒品牌,要在这三个国家做广告,那我想,做法可能是不同的。

在第一个国家,广告或许应该说:姑娘们,买最美的钻戒,做最美的新娘! 在第二个国家,广告该说:小伙子们,买这个钻戒吧,放心,姑娘一定喜欢! 或者说:姑娘们,舍得为你买这个牌子的钻戒,才代表他爱你!

在第三个国家,广告就该对小伙子们说:小伙子们,如果你不买这个牌子的戒指,你丈母娘是不会接受你的!还要对女孩们说:姑娘们,让你的未婚夫给你买这个牌子的戒指,你爸妈才会高高兴兴地让你嫁给他。

但最重要的,是对岳父岳母说:女儿戴上这个牌子的戒指出嫁,父母才最有

面子!——因为,前提是,如果岳父岳母不认同这件事、没听说过这个牌子, 前面两种说法就不成立了。

怎么样?这下你明白了吧。钻戒这个产品,在这三个国家的目标人群其实是不同的,你到底选择谁,得根据具体情况来,而广告的目标人群,未必就直接是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

这就是为什么,“目标消费者”和“目标受众”都未必就是 “广告传播的对象”,所

以,反倒是“目标人群”这个比较含糊的说法,才不会出错。

现实中,有很多品牌都清楚地认识到了目标消费者和目标受众的不同,比方说,玩具是给孩子用的,孩子是目标消费者,但掏钱买玩具的都是家长,所以家长才是主要的目标受众。

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几十年前风靡一时的小霸王学习机。这个学习机是给孩子用的,广告却是给家长看的。孩子们都很清楚,它完全就是多了

一个电脑键盘的游戏机,但它把自己说成是“学习电脑的利器”,还倡议“学

电脑要从娃娃抓起”,这就是帮助孩子,说服家长做出了购买决策嘛。结果是什么?是小霸王学习机在当年家喻户晓,成为了 80 后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同样,老年保健品的广告,是给老人看的,还是给老人的儿女看的?药品的广告,是给医生看的,还是给病人看的?汽车的广告,是给开车的人看的, 还是给坐车的人看的?这些都是需要讨论清楚的问题,更是需要做出的选择。

所以我刚才说,所谓“找到”这个人群,其实是“选出”这个人群。不弄清楚这

件事,广告就没办法做。

用“心象”而不是“形象”

好了,选出了你的目标人群,就够了吗?很抱歉,还不够。

只知道要对孩子的父母说话,还不行。你得知道,那些家长是什么样的父母, 他们有什么共性、有什么特点、会被什么样的广告打动——这就是关于定义

“目标人群”的第二步工作——认识他们。

注意了,我说的“认识他们”,不是“结识他们”的意思,而是指认清他们、了解他们。

怎么才算足够认识他们?有一个简单的评判标准:看你能不能清楚地描述他们。

我们常常看到这么一种格式化的描述:“18 至 35 岁,高中以上学历,月收

入 6000 元以上”或“二、三线城市白领青年,事业处于起步期,无车无房”…… 看起来很具体是吧?但恕我直言,这其实是非常低效的描述方法。

为什么呢?因为广告是为了要改变别人的看法和感受,这个我们说过了。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年龄、性别、学历、收入这些外部特征,已经越来越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生活和消费状态了,更无法准确地反映他们的看法和感受。

比如一个看起来笨笨的卡车司机,可能内心非常文艺;一个 70 岁的老人,

可能还非常有童心。你怎么用外在形象来推测人们的内心感受?

要我说,与其关注这些“经典”的人群特征,可能不如关注人们在用哪种手机、最常用哪些手机APP,用这些来定义他们,来得更实际些。

那么,究竟该怎么描述你的目标人群呢?我认为,比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内心的认知。

当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焦菊隐导演创造了一个理论,叫做“心象”。

“心象”这个词,焦菊隐先生自己并没有下过一个精确的定义或系统的论述, 我自己对它的定义是:“心象”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认知共性”。

这些存在于他们内心的认知共性,比他们外部的身份共性,对我们更有意义。

举个例子,大家都看到过电视上经常播的“老人鞋”广告。我们该如何描述老人鞋的目标消费者?

按照以往的写法,那就是“年龄 50 岁至 80 岁,经济稳定,身体健康的一、二线城市老人人群”。

但如果用“心象”来描述他们,也许我们该这么写: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是那些想表达关爱,而不知道买什么好的儿女;或者那些想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找

不到合适产品的老人——世界已经不是他们的了,走进商场,眼前都是不熟悉的品牌、给年轻人的东西;过于廉价或者过于昂贵的品牌,既不适合他们,

他们也不知如何选择——这种写法,就是心象的写法。

实际上,我们要去沟通的,就是有这种共同心态的老年人。

那么,具体怎么做,才能清楚地描绘出“心象”呢?焦菊隐先生有个说法:“要想生活于角色,先要叫角色生活于自己”。

换句话说,这件事没有捷径,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视角去观察、去体验,这是唯一的办法。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描绘出准确的心象,要凭借对“人”的了解。这件事情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高质量的消费者调研、访谈,以及一些数据工具,

都可以帮助我们,但最重要的,永远是真诚且深入的“共情”,这是一项需要终身修炼、也值得终身修炼的能力。

总结

这一讲,我们讲的是如何定义广告传播中的“目标人群”。我带你走出了两个误区,一个是把目标消费者或目标受众直接默认为目标人群,另一个是用形

象而不是心象来定义目标人群。

“如何同时追求 30 个女孩?”现在你知道了,首先,你要知道自己要追求的

是哪些女孩;其次,你要先探寻这 30 个女孩的心象,才能真正地了解她们, 这是一切的基础。

下一讲,我们来谈谈,你为什么会花钱买那些虚幻的、没用的东西?我们下一讲见。

留个作业:如果让你描述你身边很亲近的某个人,让你用“心象”来描述他,

你能做到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8-14 东东枪 创意文案的学习笔记 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um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