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说到儿童教育的文章,都会提到共情。字面意思理解,共情是理解接纳孩子当时的感受。共情是帮助处理孩子情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孩子感受到了父母情绪上的认同,才会放心的将不好的情绪发泄出来,心情慢慢平静。
但是共情的解读和意义不仅仅在于接纳孩子不好的情绪,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共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从两三岁开始有了主动进行社会交往的欲望,因个体差异,这个过程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各异。有的孩子比较外向,社会化进行的比较顺利,到了陌生的环境能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小朋友。有的孩子虽然有社会化的渴望,但因不熟悉环境,性格慢热,父母缺乏有效引导,孩子退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走不出来。
第二种孩子渴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渴望把诉求告诉幼儿园的老师,但一到关键时刻却总是迈不出那一步。比如,我儿子去小朋友比较多的地方玩时总喜欢带上他的玩具,找个地方把玩具摆出来就开始自娱自乐。这个过程中,一些小朋友会被吸引过来。儿子时不时的观察着周围的小朋友,有的小朋友会过来询问能否一起玩,儿子通常是答应的,但他几乎不会主动邀请小朋友过来一起玩。
孩子想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却不知道怎么开口的问题,我站在一旁非常的感同身受。于是我教他如何“招揽”朋友,并帮他卖力吆喝。一会儿,三五个小朋友开始一起玩玩具。问题又来了,第一我没有时间经常亲自教他如何在公共场合融入环境。第二,孩子的主要社交场所在幼儿园,如何在幼儿园结交更多稳定的朋友对儿子的社会化更重要。
这和共情有关系吗?答案是非常肯定的,这里我们来进一步探讨共情的更深刻的意义。共情不仅仅是我能感受到你的快乐和悲伤,还在于我想让你和我一样快乐,但我不想让你和我一样再体会到悲伤。还是以玩玩具为例,儿子把乐高组成的警察战队和坏人战队摆好后,开始邀请我进行过家家。每当我很开心很投入的和他一起对抗时,他比我更开心;每当我敷衍应付时,他嘴上不说,但能看出他的失落,独角戏的感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有一次我在做饭,孩子邀请我陪他玩乐高打仗游戏,我说让爸爸陪。孩子很不开心的说,妈妈,爸爸不会玩这个游戏。我很纳闷,这个游戏很简单,大家都会玩的啊。
是啊,过家家谁不会,但是配合孩子投入感情去过家家,你能做到吗?当你的角色是坏蛋时,你偷偷摸摸做坏事的时候被孩子扮演的警察抓到,孩子体会到的快乐,这是真实的感受。他邀请你一起游戏,你很认真的配合了他,你尊重了他的感受,并让他感受到被邀请人在游戏中也在投入感情。你给他的反馈是积极的,或者说你认真的配合让他有了去邀请伙伴的安全感。这种满足的预期让他愿意主动去邀请别人,加入别人的圈子。
反过来,你也可以邀请孩子。比如,你在炒菜时手机响了,你希望孩子帮你把手机拿过来,孩子把手机拿给你的时候,你及时的对他进行真诚的感谢。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孩子体会到了帮忙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以及别人带给他的正面反馈。当孩子经常体会到邀请人及作为被邀请人的正面感受——感激、满足时,孩子会迫不及待的把这种好的感受进行分享,他在个人交往时的预期不再是我主动拿出玩具来分享,小朋友不接受怎么办;也不再是我想加入新的朋友圈,他们会排斥我吗?这便是共情的作用,父母在家中和孩子一次次的积极、投入、正面的合作,给了孩子胆量,让孩子迫不及待的想把合作带来的美好感受带给周围的小朋友。有谁会拒绝一个想把快乐带给大家的小天使呢?
又想起上周儿子拼乐高时情绪崩溃的场景,小颗粒的乐高确实需要耐心,儿子总拼不好时很容易情绪激动。在情绪的暴风雨来临时,我很心疼他,也只能默默地替他擦眼泪,任何话语都无能为力。就在刚才,我在帮他拼一辆小警车时差点情绪崩溃。小车的底板总是不结实,而拼到中间时我发现漏了一块小颗粒,我在重新拼的过程中小车又散架了——我几乎要跳起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后,我深呼了一口气,打算调整情绪重新拼,旁边悠悠传来儿子的一句话:妈妈,我注意到你有些着急,没关系的,这个小车确实不太好拼,慢慢来。他的眼光里有担忧,是的,他在心疼我的努力又打了水漂,他试着用我曾经安抚他的方式来安抚我,他在和我共情。睡觉前,儿子小声说,妈妈谢谢你送我的乐高礼物,谢谢你帮我拼小警车。他把小警车小心的放到桌子上,生怕它再散架。哦,儿子,你太暖心了。
老母亲感到非常欣慰,儿子,你成功的对我进行了共情,晚安。
谨以此文,送给自己,送给孩子,还有不知道怎么教孩子融入小朋友圈的焦虑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