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末,复习问题多多,尤其一些同学看起来很机灵,但难以深入,语文成绩不理想,表现如下:
1.审题不明晰。其实每个题中包含着情境、问题(任务)、隐含的考察目标、还有资源,要弄清楚,最关紧的要明白考察的知识点(写作手法、语言赏析等)和能力点(区分、辨析、比较、理解、分析、创作等),很多问题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果不能精细审题,就会导致踩坑。
2.阅读少圈画。很多同学的阅读走马观花,只了解大概意思,不能及时圈点勾画关键词,其实很多答案就在关键词中,把关键词关联起来,可能就是很完美的答案,但是很多同学却在那里想答案,苦思冥想,而忽视了最可宝贵的资源就在文中。
很多同学不会圈画,不知道圈画什么,要圈画那些表示特征的句子,作者评论的句子,作者抒情的句子,关注描写句、反复句、总领句、总结句、修辞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思维欠多维。阅读四分,很多同学只能得一二分,就在于答题的时候,只是单点思维,没有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至于不能得全分。比如《石壕吏》牵涉到老人和官员,涉及的背景是拉壮丁,前提是安史之乱,那么有关这篇文章牵扯到的情感就是对兵役无度的谴责,对战争的痛恨,对老人被拉壮丁去做饭的同情,对官员的残暴的谴责。有些同学就是一大堆,没有明确的踩点答题的意识,让改卷老师比较费劲,也是失分的原因。
4.表达不精准。很多同学知道意思,但是不会用学科语言来表达,以至于都是大白话;一些同学的语言不精准,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对情感的表达不够细腻。比如很多同学就会写“对。。。 的喜爱”,表示喜爱的词有很多,如惊喜、新奇、向往、心动,这些词都有喜爱的成分,答题的时候要少用包容性强的词语。
5.古文读不懂。很多同学读不懂古文,看到题就乱答一通。其实对比阅读的古文,往往存在着相似性和相关性,大部分都是内容相一致,写作手法一致也有,不过多考察前者。如果真不懂,也不要紧,大致了解意思即可,只要读懂三分之一,通过猜测,再抓住一些关键句,即可作答。
6.过程简约,一步到位。就像数学题不能直接把答案写出来,要一步步写出分析的过程一样,语文也要一步步推理作答。比如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描写,要先找到要赏析的句子“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些都是比喻的手法,前者写出被子的冷硬,突出其“寒”;后者写出雨比较细密绵长,突出了雨天环境的恶劣,表达秋雨连绵中,茅屋所破后遭受困扰的作者的同情,进而对安史之乱中苦难的百姓的深切同情。这就像推理,一步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忌一句话浅尝辄止。
7.眼高手低,基础不牢,对基础知识不以为然。生字、默写不放在心上,认为都学过,其实真正写出来往往都是错的,默写有条件不明张冠李戴的,还有错字和别字,看着都写了其实都不能得分。要提高学生颗粒归仓的意识,每个看似能拿到手的小分都不要失去。
表面是学习态度问题,其实还是学习力不足。心不唤则道不至,要有打胜仗的想法,更要有打胜仗缜密的战术,每个环节都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那些看起来抖机灵的娃,缺乏认真的态度,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严谨的推理,一味在口舌和行为上显示与众不同,浅尝辄止,难以持久,分数也不会高,获得出彩的机会就不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