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位花友来家串门,提到现在好多种菜种花趣好相同的人,三五相邀,从城里走了出来,来到城郊农村,租个小院,租一块地或一个塑料大棚,养养花,种种菜,歇下来的时候用自己种的菜做做美食,品茗浊酒,好不惬意!
想起楼上的老爷爷老奶奶,儿女上班以后,纷纷拥在楼下,在阳光照着的地方,议论着家长里短。有的在牌桌上傲战,也不知疲倦,听闻还有引来救护车抢救的。
这样的人,好多原先是从农村进了城,被围在了城里。在享受城里许许多多优渥的社会保障的同时,心中总有空落落的歉疚。或许他走过了好多城市,也经历了所有的世面,却在心里总觉得没有一块是留给自己的,于他,像是流连在城市里的一位过客,如同天空的候鸟,没有从属内心的认同,更多的只是来过。
我认识的董叔便是这样的人。在农村吃过苦的他,和老伴进城好多年,也有了自己的房子,儿女都在城里成了家,生活挺知足。或许是劳作惯了闲不住,也或许是不愿靠儿女资助生活,曾与几个老友去了好几个单位找活,希望揽下门卫之类的工作好自己养活自己,结果没有如愿。
和他聊起的时候,他谈的几乎全是乡下的时光,似乎不愿提起城里的生活。从他的言语,他的表情,对于乡下无不透着骨子里的亲近。无论再苦,再累,亦或生活再艰难,也像是他内心储存的财富,提起的时候,有一种深深的回味,一种久违的眷恋。
忽然想起最近看到的一则新闻,是黑龙江文联主席傅道彬的一项建议。他说,我国城市退休人员已过亿,由于没有有效的多样性的养老方式,他们不能返回故乡,只能在旅游、娱乐、广场舞等一般活动中打发时光。
他提到,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告老还乡、致仕返乡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不仅使漂泊异乡的游子们叶落归根,记得乡愁,也使相对落后的农村得到精神与经济上的双重滋养。
因此,他建议,各级政府应该本着自愿原则,重视返乡养老的传统方式,
应当允许城市离退休人员回到祖籍、出生地、长期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继承或者购买宅基地,重修或者建设房舍,合法取得生存空间,参加乡村经济建设。
他说,真正的养老是精神回归故乡,是精神有所寄托。
这让我记起我的一位同事,他的父母很小的时候就参军离开了老家,一晃几十年过去,退休后两个老人与两只大狗相依相伴,在不缺钱的家里孤独生活。
生活就那样继续,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个不缺吃不缺穿的家庭,挺让人羡慕的。可与老人,始终有一种对故乡的认同,一种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于是,在他们八十余岁的时候,不顾儿女的劝阻,两个老人和他们的狗一起来到家乡,租种了一块地,快乐的过起了田园生活。
当说起这事的时候,同事半是调侃,半是担心的说,每年老爹收获红薯的时候,总要给我们寄来不少,其实运费比红薯还贵,不过他高兴,我们也就随他了。
耄耋之人尚且如此,我们还等什么,回乡吧,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慢慢老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