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带娃玩时碰到了昔日的邻居朋友。
和我聊了一会儿她便开始张哈欠,她很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昨晚跟老公聊得太晚了。”
我开玩笑说: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啊,闹得你们连觉都睡不好?
她笑答:“没啥事,我们经常聊天!”
呃……夫妻之间都有啥可聊的?
“很多啊!对当前政治、经济的看法,电影、文学、旅游……逮着啥聊啥!结婚后我们曾经还聊过通宵……”
通宵?!可见夫妻二人的感情有多好!即使打不了满分10分,至少也是9.5分以上吧!真是令人羡煞!
2
在我看来,在我所有的朋友圈中,大概有四五对夫妇的感情能打到9分以上。除了这一对外,小姨和姨爹是当之无愧的一对。
他俩是大学同班同学,而且同年同月同日生。别的不提,二人在兰州住着五十多平米的小房子,却曾给外公外婆花24万买了140平的大房子,后来老人想回老家住,在房子还没卖掉的情况下,他们又花了十多万买了一套平房。我从姨爹脸上看不出半点委屈,倒是在买房、装修等问题上,他比小姨还上心。生活中他俩也很少闹大矛盾,有事都是心平气和商量着来办。没有牢固的感情基础,如此跌破眼镜的大事根本发生不了。
还有好友夫妇,彼此都能从对方考虑,价值观相似,教育理念一致,很少闹矛盾,经常彼此分享喜悦、分担痛苦。老公要出国三年,意味着她要辞职,舍弃很好的工作环境、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厚的薪水待遇虽然让她难受,但对老公和夫妻感情百分百的信赖却坚定有力。犹记得当年去家里看他们,送我走时,她的裤腿上沾了一些土,而他竟然自然而然弯腰俯身,帮她轻轻拍掉了土,她没当回事地一直跟我聊天。那一幕,至今留在我的脑海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6136335/76af6e72387d75eb.jpg)
3
有人问:你俩不也很好么?!
一提起宝爸,哎……
结婚最初,你会抱有很大的期望:你希望他能主动跟你分担家务,你希望他能按照你的想法把所有的东西都归置到位;你希望你的喜好、你的生日他都能牢记心间,并在合适的时间有合适的“表达”;你希望他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能给你面子也能给你里子;如果这些都没有,当你痛苦、无助的时候,他至少可以不顾你鼻涕一把眼泪一把,既把他当成垃圾桶,又当成鼻涕纸和擦泪纸,还能给你足够强大的依靠、一个温馨的港湾……然而,总是事与愿违,你一次又一次遭受打击。女人最初大都对婚前和婚后男人的判若两人既感到震惊又感到愤怒,接着是无奈和挣扎,最后直至绝望和幻灭,不得不放弃。我当然也不例外。
最初工作压力大,你在他面前唠叨两句,他只消一句就能堵死你倾诉的欲望:“这不是你自己选择的吗?!”
你跟他抱怨别人的不是,他噎你一句:“做人怎么这么狭隘啊?!”
你不想干某样工作却被击中,在他面前抱怨两句,他竟然说:“人家当老领导的当然得通盘考虑了!”
遇到需要做的重大决定,他会给出一些建议,但最终的决定一定要由你自己来做;而鸡毛蒜皮的小事,他更是不屑一顾地说:“这么小的事还找我?!”
……
4
一个月前,好友提及老公出差后自己的生活状况,觉得对方不在身边会感到魂不守舍,仿佛生活坍塌了很多。我反问自己:如果宝爸也出去一个月,我的生活将会如何?
突然发现,结婚七年在不断的失望和幻灭中,我竟然逐渐学会了精神上的独立。
我不再奢求生日和喜好被他记住并适当地“表达”,他的里子与面子也不再那么重要;
最为重要的是,心中的痛苦已经不再奢求他能给予我恰当的接纳与包容,或许还会唠叨,但仅仅是无关痛痒的唠叨而已。
当我不再把自己渴求的那部分往他身上靠时,我开始反求诸己,逐渐学会了去发展自己的力量支撑它们。
我的社会支持系统虽不强大,但足够稳定和牢固;
有几个亲密的闺蜜,能给予我足够多的包容与接纳;
也有几个敬重又可靠的男性朋友,给予我足够强有力的理性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我已经拥有越来越强大的自我,或者那个狭隘的自我消融得越来越厉害,虽然更深的习性和痛苦不断地翻腾上来,但应对这些痛苦和创伤的心力越来越足;
无助的时候,除了枕边人和朋友,还有读书、学习、内观、运动、涂鸦、听音乐等多种滋养方式任我选择。
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不帮助就是最好的帮助。现在才对此至理的个中深义窥见一二。
5
与此同时,我也逐步发现,我们虽然仍然各自独立,但联结却越来越紧密,我逐渐开始欣赏他做事的方式,给予他更多的空间;
而他,则会更多地支持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开始越来越深入地聊天甚至谈心,在我个人成长领域中,最苦恼的、最渴望的那些部分,竟然在他那里得到了最简单却又最安全的回应。但凡需要他知晓和支持的事情,问过之后,他几乎从不过问去哪儿、花多少钱、干什么,只是一句很平静的“去吧”,让我踏实无比。很多时候,都是我出去干自己的事,而他在家带孩子。亲密与默契在这样的关系中逐渐加深。
有一次,参加完儿子的幼儿园亲子活动还有时间,我问他想去哪儿,两人不约而同都想到商务印书馆。这才发现,原来,在他的带动下,几乎从不读书的我已经开始喜欢上了读书,愿意去这些曾经不愿去的地方,而它们正是最好的滋养所在。因为学会了自我滋养,家庭也会得到浸润。
![](https://img.haomeiwen.com/i6136335/d606b1a6ab89b90c.jpg)
6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一个圆。曾经,我的圆紧紧黏着他的圆,直到被迫拉开一个合适的距离后,现在依然彼此相连,但也彼此独立,我们都站在合适的位置,一伸手就可以够到对方。不再你追我赶,而是并肩同行。
如果把好友的问题直接放在自己身上,如果宝爸真的离开一个月,我的生活一定会有变化,但不会大到让我痛苦难耐。除了要承担他原来会承担的那部分外,我自己则依然会过自己的生活。幼时对父母不恰当的依赖,因为他的“心狠”而逐渐放下一部分。直到多年后,我才清楚,他所谓的那些“狠心”其实只是边界足够清晰;而我以前,边界足够混乱。
7
很久以前,有一次我问他,给咱俩的情感打分,满分10分,你会打几分?
“8分。”和我一样。我想,目前为止,这就够了。
拥有一个心灵契合的完美爱人固然幸运,遇不到则是另一种幸运。
这种幸运,不只是体现在相对的独立;我们的另一半,不是与我们相似,便是会将我们原生家庭的亲子模式带进来,于是创造出疗愈的绝佳机会。
有一次,与一个男同学聊起彼此的喜好和家庭,了解了情况后我们都会心地笑了:我俩几乎读一样的书,而我们的另一半又特别相似,他们则是我们各自父母与之同性别的那一方。
那些与我们相似的部分,不仅有“好”的部分,也有令我们厌恶和排斥的部分。而他/她作为最近的镜子,会无比清晰地照见我们自己的一切。这种照见,通过矛盾冲突体现出来。人往往都傲慢自大,所以才有指责和抱怨。而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接纳别人的那部分,一定是因为自己身上有,我们不愿意指责自己,于是将这部分投射出去,就变成了别人的那部分。
另一方面,我们与伴侣的交往模式,如果没有得到清明地觉察,一定会复制自己幼年时原生家庭的模式。因为岁月太过于久远,我们早已忘记那些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模式,通过夫妻关系,我们重新活过一回,重新体验与父母的关系。在一次又一次激烈的冲突中,我们重新感受那些模式带来的创伤。这些是宝贵的机会,如果加以利用,便可逐渐修复童年创伤,获得真正的个人成长。
还记得那次聊天,我感慨道:如果遇到理想中的伴侣不知会怎样?同学笑着说:“应该感谢遇到这样的人,否则如果一切顺利,我们怎么才能获得成长?!”
8
是的,一切外境皆是心境。我们与外界的一切关系,都是我们与自己内部关系的映射。当我们不再奢求改变别人,也不再期望别人改变自己,切断一切成长的外援,只是向内观望,向内觉察,生命就会发生质的转变。当我们明了:我们只需过好自己,也真的过好了自己,外面的一切都会发生悄无声息的改变。你好了,这个世界就好了;因为你好了,走到哪儿,就好到哪儿。而夫妻关系,是你外在的第一个关系,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
想到网络上“要珍惜这样的女人”之类调调的文章总是铺天盖地,指责某方的声音也是震耳欲聋。仿佛你不幸了就证明对方是十恶不赦的混蛋。而一个成熟的男人或女人,无论遇到谁,都不会过得太悲惨。维多利亚已经年过40,是一个拥有4个孩子当之无愧的“辣妹”,日子有滋有味,事业风生水起,如今的家庭幸福美满。
9
有宠你的、值得你终生依靠的良人,那是你的幸运,好好享受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就好,因为爱是最好的滋养;遇人不淑,或像我一样只能打够八九分甚至得分更少的,也是一种幸运,或许更幸运。
张三丰的《无根树》最后一句是: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不正是“1961”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6136335/ac93538abfcc9c9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