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上赶稿子。
女儿临睡前特意跑到我身旁问我:“妈妈你怎么那么认真,这个东西对你很重要吗?”
我不禁愣了一愣,扪心自问,这是一篇如果合格价格还不错的稿子,但它对我很重要吗?我似乎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我随即回答女儿:“我对它认真,跟它重不重要没有关系。清洁工扫马路重要吗?还是科学家造火箭更重要?他们都在认真做自己的工作。对待一件事情认不认真,不是取决于它重不重要,而是应该完成的事情,就要认认真真的完成,就像你每天的功课,是你应该做的,就要认真去做。我现在认真写稿,是因为我答应了今天要交稿,仅此而已。”
女儿点头“哦”了一声,默默走开了。
女儿问的这个问题留在了我的心里,这对你很重要吗?
我回忆了一下,女儿其实经常会问类似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写作业?我为什么要练琴?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去上英语课?
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在问,这些东西对我重要吗?
其实很多烦恼的根源,都在于这一个问题,这对我很重要吗?
当你遇到一件事情,要去纠结它是不是重要,而不是去想办法做好它,就会产生烦恼。
不写作业其实没什么大不了。
不练琴也不会怎样。
不上学也不会活不下去。
更不要说英语课了。
写不写稿子又有什么重要呢?
工作随便做做有什么关系?
生活也是,浑浑噩噩有什么关系,还不是一样照过。
这么算起来,没有什么事是非怎样不可的,没有什么事是真正算得上重要的。
人到最后都是一死,重要和意义这种东西注定被这一必然的结果标注上虚无的标签。
因而人的本能是懒散的。
所以劝人勤勉的话总是不讨人喜欢的,也很难被听进去。
女儿仍然习惯性的不想写作业,时不时我行我素一通抱怨哭闹,我只能靠劝、哄和吼让她把事情做了。
其实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总是执着于弄清楚:这件事情对我是重要的吗?
这个疑问句有两个重点,一个是“重要”,一个是“我”。
当立足于“我”来思考问题的时候,世界都是围绕“我”转的,“我”即世界,“我”的喜怒哀乐即是意义。
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出“我”的世界,当我们看问题不再总是立足于“我”的时候,就不会再执着于追问这件事情是否重要。
因为扑面而来的生活会把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填满,让人无暇他顾。
这时候,我们就真正长大了。
再来看事情,你会发现,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是否重要,而是如何去选择。
你可以选择不做作业,那么你要承担被老师批评的后果。
你可以选择不好好读书,那么你不要羡慕别人成绩比你好。
你可以选择不好好工作,也可以选择不好好生活,只要承担后果就可以了。
我也可以不写稿子,但我不想那么做。
懒散是一种本能,努力是一种选择。
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