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其门,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尔非吾友也。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
这是“割席分坐”的著名典故。管宁、华歆这两颗魏晋夜空中闪亮的星,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而由于这个典故太过于出名,有意无意使历史上的管宁被抬高了,而华歆却被被“丑化”了。在后来的小说以及戏曲等民间艺术里,华歆被塑造成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比如《三国演义》对华歆这一人物形象的加工,加入了逮捕伏皇后、逼献帝禅位等细节描写,使华歆被后人所不齿,甚至编为戏剧,广为传唱,像京剧《白逼宫》《受禅台》,川剧《血带诏》,湘剧《华歆逼宫》,等等。可见,《三国演义》对华歆形象的塑造是极其成功的,使华歆奸佞小人的“人设”深入人心,被贴上了“奸臣”标签。
其实,正史里的华歆,是另外一种形象。
01
华歆在生活中,是一个有头脑的人。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拱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
——出自《三国志·华歆传》
齐国著名都市高唐县里的公子哥,都喜欢在大街上游荡。但是华歆洗了脸就出去上班,下了班就回家,关了门做“宅男”。讲起话公公正正,没有一句是诋毁别人的,没有一句是不恰当的。同郡的另一个公子哥陶丘洪,也是个出名的有为青年,对华歆有点嫉妒。后来王芬跟一群莽夫密谋废了汉灵帝,悄悄地把华歆、陶丘洪也拉上。华歆就劝小陶说,那群莽夫做不成什么事的,你别去了,要不然连累到自己和亲族,后悔都没药吃。小陶听了他的话。后来就正如华歆所料,王芬那伙人果然一败涂地。所以小陶对华歆变服气了。
02
华歆在职场上,是个游刃有余的高手。
华歆师出名门,是个饱学之士。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 ,又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华歆这种稀缺人才,在哪里都很受欢迎。
华歆的人生履历非常光鲜亮丽。汉灵帝时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后任豫章太守。孙策破刘繇后,华歆举豫章郡投降,被奉为上宾。官渡之战时,被征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又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讨孙权时,以华歆为军师。后为魏王国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华歆相国,封安乐乡侯。曹丕代汉建魏,改相国为司徒。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升任太尉,晋封博平侯。太和五年十二月(232年1月)去世,谥号“敬”。
他为什么总是能平步青云?一句话,是看对形势跟对人。《三国演义》里有句名言:“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是谁不重要,你跟谁在一起很重要”。董卓将汉献帝迁到长安,华歆自己设法跑到了南阳。袁术要留他帮他做事,他劝袁术发兵讨伐董卓。袁术虽然长得帅,却是个草包,没听他的。华歆于是另走他乡。华歆到豫章当太守,为政清净,很受官员和老百姓的爱戴。孙策占领江东后,华歆自知与孙策硬干只会生灵涂炭,所以穿好衣冠郑重其事地投向孙策环抱,使豫章老百姓避免了一场血雨腥风。孙策死后,曹操在官渡上书献帝请召华歆到许昌任职。从此华歆封侯拜相,不在话下。身逢乱世,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项上之头。华歆不仅活了七十多岁,而且还位列三公,没有几把刷子是不可能的。有个例子是,孙权不想让华歆离开自己去许昌,华歆对孙权说:“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他一语中的,向孙权分析利弊得失,显然换位思考的功力十分了得。孙权听了很高兴,立马答应送他入京。能让自己的“旧老板”既开心又放心地让自己走,华歆的段位是很高的。
03
华歆不仅是个“好官”,还是个“好人”。
华歆动身去许昌之前,来给他送行的人竟有上千人之多。没办法,朋友圈给力,人缘好。这些人来送行,不可能空手来吧?
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出自《三国志·华歆传》
朋友送的金子都收下,但是悄悄地做了记号。正式出发的时候,把大家都叫过来说:“大伙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我出远门,拿着这么多金子,很容易被人抢劫的。大家都拿回去吧。”当面拒绝肯定让人难堪,先收下再还回去,而且还的时候讲得句句在理、字字珠玑,既保住自己清正廉洁的名节,又不让大家的好意落空,表现出了超高的情商。
及践阼,改为司徒。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唯歆出而嫁之。
——出自《三国志·华歆传》
华歆官当得很大,但是两袖清风,还经常接济别人,家里连点余粮都没有;朝廷有时候会将罚没为奴的女子赏赐给像华歆这样的公卿大臣,但华歆自己从来不留,让她们悉数嫁人。连曹丕都看不过眼了,便赏了一些衣服给华歆家里。
甚至对于陌生人,华歆也是有理有利有节。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
华歆和他的哥们王朗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顺风船”,华歆很为难。王朗没过脑子,就让那个人上船了。后来强盗追上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兄弟,开始我犹豫不想让他上船,就是担心那些强盗跟过来。既然让他搭了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了就把他扔下呢?”于是照旧把那个人给捎带上了。后来世人凭这件事来品评华歆、王朗德行的优劣。
后来还有一件事,华歆做得相当“漂亮”,给他的“好官”、“好人”人设大大加了分。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
——出自《三国志·华歆传》
华歆“疏陈止战”,使老百姓暂时避免受战乱之苦,而且深谋远虑,力挽狂澜,救苍生于水火,历史的功劳簿上应该闪耀他的名字。
04
华歆除了当“好官”,做“好人”,肚量还大,不记仇,真正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徵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三百户,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於宁,帝不许。
——出自《三国志·华歆传》
读书的时候,被管宁“割席分坐”,但华歆并没有因此而忌恨管宁,在曹丕想要招贤纳士的时候,华歆还是会向曹丕举荐这位昔日同窗。在自己病重的时候,还要将自己的三公之位让给管宁。这种不计前嫌的真正朋友,谁不想想多来几打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华歆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人物。华歆太过于识时务,跟过很多人,是不是有点不够“忠心”?逮捕伏皇后、逼献帝禅位等等历史事迹,很难考证真假,是曹氏帮凶也罢,走狗也罢,只能留与后人评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