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
我的阅读经历

我的阅读经历

作者: 孟浪之言 | 来源:发表于2017-08-11 21:18 被阅读55次

    爸爸说:“你看,隔壁家的小红,读书多么努力,天天抱着书本,考试考了第一名。”

    我低声嘟囔道:“天天抱着书,一本书看那么久,看傻了吗?”

    爸爸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爸爸,你不是说你读过书吗?我们家里怎么都没书,书都跑哪儿去了。”

    “都被你撕了。”

    “……”

    “你小时候,刚会爬,看到家里的书,就爬过去,坐在那儿,使劲儿的刺啦刺啦地撕着,拦都拦不住,一边撕一边呵呵笑。”

    停了一会儿,爸爸又说:“后来,我和你妈就把书搬到楼上了。”

    “楼上!”

    我两眼冒光,兴冲冲地跑到楼上,四处搜寻。果然,那里有个箩筐,边上露出泛黄的书页。

    这箩筐,一直都在,以前怎么没发现。

    我开始翻看,《农业常见害虫》,《果树病虫防治》……剩下的忘了。我把它们搬到楼下的屋里。很多字看不懂,不过很多图啊,各种各样的昆虫,什么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于是也看得津津有味。

    爸爸也不反对。

    这是小学的时候。小学之前,还有一本故事书,是爸爸每天睡前故事的参考书。坐在爸爸的双脚上,抱着他的小腿,他一边轻轻地晃着腿,一边讲着故事,我抬着脑袋,认着地听着。这一幕,是定格在时光河流上游的永恒而唯美的记忆。后来,我曾试图找过这本书,却一直找不到了。那本书上的一些故事,直到现在依然记得。

    这估计是最早的阅读的经历了吧。我爱看书的习惯当感谢爸爸的栽培。

    初中的时候,当然也玩,不过玩之余就是看书。那时候还有主科和副科之分,语数英是主科,史地生是副科。主科真是太枯燥了,于是我就沉浸在地理的河流山川、历史的朝代更替、生物的奇妙无穷之中,无法自拔。

    当时,学校的某块墙壁上有一副世界地图和一副中国地图。我常常呆呆的站在它们面前,探索地图中的世界,能看很久很久。找到七大洲四大洋,找到各大岛屿,找到各大河流,找到各个国家,找到已经知道的,就看看有哪些不知道的。看啊看啊,至今我的脑袋里仍有一张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我的房间里也总会挂着一张中国地图或者世界地图。

    听说学校有图书馆了,我兴冲冲地跑去了。很小,只有十几平米,两边两个书架,中间是报刊阅读架,门边的桌子后面坐着一个管理员。图书馆的书大概都被我翻了一遍,印象最深的是格列佛游记和各种名人的传记,比如伊丽莎白、富兰克林、爱迪生、诺贝尔……看到爱因斯坦的传记时,发现他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很高深的数学知识了,就联想到爱因斯坦数学成绩很差的故事,可能是假的。

    后来转学了,从村里的中学转到乡里的中学。图书馆稍微大点儿,不过不能直接看,这个图书馆的书架是背朝着我们的。由于背面是用铁丝网做的,所以可以看到书名,要看就只能根据书名登记借出后才能看的。

    这个时期,我对科普书疯狂着迷,什么地理未解之谜,生物未解之谜,历史未解之谜,地球未解之谜,各种为未解之谜,还有各种世界之最,宇宙之最。图书馆每天下午下课后开放,于是每天下午一下课,我就冲出教室,跑到图书馆去了。几乎每天一本,上课埋着头看,下课放在桌子上看。有人说,作业怎么办?初中作业认真写其实花不了多少时间,写很久的一般都是三心二意的人。考试怎么办?作业认真写了,考试自然不会差。除了图书馆,除了科普书,这个时期,能接触到的书,我都会看,只是偏爱科普。

    有一段时间,在老家遇到了书荒。就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到处找书。后来在二楼的一个一直都关着的房间门口,看到了几片残缺的书页。我就跑去和奶奶说,楼上走廊那边的那个屋子的钥匙在哪儿?奶奶说在伯母那儿。于是,这间仿佛永远都是关闭着的屋子打开了。书本的霉气是迎面而来的书香,堆满一屋子的书啊。我像财迷按着藏宝图找到了宝藏一样的兴奋与发狂。书本年代久远,是父辈留下来的,集中的堆在屋里的中间,角落还有几箱。边上是一个课桌,应该是当了伯父或者叔父的书桌了,上面也放了几本书。屋里比较阴暗,地上铺满了书本被老鼠咬后的碎屑,一些碎屑散落到了屋外。屋里的墙角还靠着几把锄头,之前应该也被当做工具屋了。

    屋里主要都是父辈的教科书,和一些杂志和革命小说,还有各种规格型号的毛主席语录,另有全套的毛主席文集。杂志有我最爱的科普内容,就先拿了看。还有当年的物理书、化学书等,也拿走看。语文、英语数学还有一本数学高考的题集也拿走看。最后选了几本革命小说集去看,毛主席文集也选了几本。想着,书在这儿,也不会跑,就没有多拿。一个周末就这么在书堆中度过了。那个时代的书,首页基本都是一个人物像加一句话,如果是教科书,那么每个章节的开头都会有一个教导。

    之后,我的阅读史上最大的悲剧诞生了。叔奶奶知道了这个屋子和这批书,趁着我去学校读书,说这些书都是她儿子的,然后当废品卖了。“当废品卖了……卖了……真的卖了……而且是废品……”我真是无比难受,却无从发作,确实是他儿子的,又是大长辈。我再打开屋子,只剩下残页在风中凌乱,空空的书箱仿佛在骂我,为什么打开这屋子。于是,这一屋子的书,只剩下被我拿走的那一批了。我恼怒,为什么没有多拿一点。我看了看边上的屋子,那个屋子连窗户都用泥土封住了,里面会不会也有书?

    奶奶说,叔奶奶足足装了两麻袋。我说:“奶奶,你别刺激我了。”

    无论我如何找书,即使找到隔壁家去了,也没有看到一本不健康的书,这点真该感谢家乡淳朴的风气。

    后来,上了高中。开始,对科普书的热情余温仍在。但是因为科普书有时候这本这么说,那本那么说,甚至有矛盾的说法的出现,所以热情渐渐消去,转而喜欢更严谨的各种教科书或者某些权威作者的书,或者评价较高的科普书。于是,看的书就变成了普通天文学,普通生物学,简明世界史等。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新华的逻辑学导论和一本普通话教程。初上高中,考了几次试后,对成绩不满意,想着知识点明明都懂了,为什么题还会做错呢?问题一定出在知识的应用上,也就是从规律到具体问题的推演的过程出了问题。通过阅读的积累,我知道逻辑学研究的是正确的思维,于是选择逻辑学进行研读并对自己进行思维的塑造。普通话教程是觉得自己的普通话太不标准,别人都听不懂,于是想矫正。

    学完逻辑学的结果是,学数学真是太轻松了,一条定理就可以推演出一片世界。后来,甚至自学了线性代数,并因此在未来的大学线代考试中得了满分。

    我后来向许多人推荐过这本逻辑学,通常得到地答复是这么简单的书,道理我都知道。于是,想到了马后炮,事后诸葛。用这本书塑造自己的思维,不是看懂。

    除了科普书,高中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不过主要都是外国名著。一部分是高中必读的,一部分不是。还记得的,比如复活、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童年三部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欧也妮·葛朗台……四大名著除了西游记到这时也看完了,还特别喜欢三国演义,看了两遍。近现代的名著,高中必读的几乎都没看,只看了些张爱玲、余秋雨等人的一些著作。甚至把余秋雨文化苦旅几乎全抄了一遍。抄完,发觉写日记通顺多了。

    高三的时候,住的地方的楼下就是一个书店,恰好晚自习取消了,于是每天晚上都泡在书店。这个时期对哲学文化方面的书特别感兴趣,但是看的主要是一些综合性的评价,也特别杂,就是看了之后什么都了解,但都不深地感觉。比如知道基督教说什么、佛教说什么、诸子百家都说什么、西方哲学的有哪些人,但是一细问,就不知道了。心理学的书也看了许多。

    高中阶段看的书,很杂,也很全。那时候看到的每一个道理,都被我运用到生活和行为中了,导致我的书生气极重。自己的思想体系也是在高中的时候形成。犹记得那时候年轻朝气,意气风发,陪妈妈去一家医院,医生感慨说:“这世界怎么有气质如此之美的人”;走在路上,一个在县里有地位的乡亲说:“这家伙,高考没问题,一看就和别人不一样”。可惜,这一切都过去了。

    大学的开始是个悲剧。

    作为习惯,书总会看一些,但在学校食堂噪音地影响下精神陷入了恶性的循环,最终堕落在游戏与感情的苦涩中。

    当然,看过很多书的人,即使糟糕,也不至于太糟糕,也不至于一直糟糕。

    大三之后,环境一变,人就恢复了。

    暑假的时候,一个月的时间,从早上到晚上,集中时间研读了十几本的经济管理方面的书。那时候,谈市场,谈创业,谈管理,简直就是经验丰富,见惯大风大浪的老手,同学们佩服得都要五体投地了。甚至参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真是说什么做什么。可惜,这部分的知识最终没有应用到实践,只成了我哲学思考的素材的一部分。工作后,这部分的知识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却让我工作得很明白,也很聪明。

    小说类的书,我一般在专业类的书看累了之后看的。这期间比较有印象的是东周列国志和盗墓笔记。

    之后,开始了我的哲学阅读之旅。从大学开始一直到现在。

    先是中国哲学,从三本哲学史开始,冯友兰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还有一本忘记谁写的了。阅读哲学史之前还看了十家论管,十家论墨系列,以及其他一些先秦诸子的综合性的论述的书籍。那时候,从早上到晚上,除了上课时间,都在图书馆,看完一本就换一本,有的有详细的笔记,有的泛读没有笔记。别人以为我想考研,其实我只是想读书研究。不过这段时间,没有认真研读原著,只是偶尔参考阅读下。

    在诸子百家中关注了名家,因此还看了胡适的先秦名学史。并由名学的思想想到语言学,由语言学转到符号学,于是花了点时间研读了符号学。感觉符号学的符号本质就是知觉,于是又研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这期间也研读了伦理学。

    之后,以罗素西方哲学史的研读开始了西方哲学的阅读之路。要深刻理解西方哲学史,我建议是要看心理学和圣经。心理学与西哲的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高度相关。圣经和教会是西方世界所有属精神的基石。若有条件,以教徒的心态的参加下教会,感受下基督教的信仰之力,能更深刻的明白西方哲学的方方面面。我参加了教会,与他们一同以教徒的心态生活,研读圣经,在可以受洗之前离开。

    教会出来后,先看了苏菲的世界等西哲综述性质的书,随后开始阅读西方哲学的原著,但不是研读。比如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原理、休谟的人性论、笛卡尔的方法论情志论、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尼采的查斯特拉如是、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和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不一一列举了,还有一些现代哲学的内容,和对某个哲学家研究的书。这波的阅读看的书很多。不要求自己完全看懂,重要的是对西方哲学有一个全面的感性的认识,之后再研读。期间也看了一本印度的奥义书并为之着迷。

    现在处于对原著的研读阶段。

    小说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学著作的阅读,一直在持续。只不过文学著作的阅读对我来说是消遣和偶尔发发的牢骚。有人说自己一年看了一百多本书,列出来,都是文学类,我心想,看这么多,心都要烂了吧。如果,只是阅读文学的书,总觉得知识的密度太小,道理也不如哲学书的深刻,我也不是什么特别感性的人,就没热情不大了。

    多读书有什么用?很多人问这个问题,我也从我的阅读经历中进行回答。

    首先,读书让我考上了好高中,考上了虽然不是最牛但也很牛的大学,并找到了好工作;其次,读书让我工作轻松,生活愉快,不为名实所累;最后,阅读让世界在我眼前明明白白,或许不一定是我想的那样,至少不会疑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阅读经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ul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