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凤在竹的意思是凤凰在竹林中欢快的鸣叫。
凤指的是凤凰。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鸟。
最初记载凤凰的典籍是《山海经》,在《山海经》中记载的凤凰是“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但是在之后的不断演进中,凤凰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也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详细。
比如,凤凰的性别问题,雄性被称为凤,雌性被称为凰。
比如,“麟前鹿后,蛇头鱼尾,龙文龟背,燕颌鸡喙”这一综合性的凤凰外貌。
再比如“凤象者五,五色而赤者凤;黄者鹓鶵;青者鸾;紫者鸑鷟,白者鸿鹄”,(出自《小学绀珠》)、“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皇,凤皇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出自《淮南子》)。
而凤凰也在这样的不断演进中走上了瑞兽的行列。(常见的瑞兽还有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麒麟,貔貅等)
有鉴于此,这一句中所提到的凤应当是说明君主坐朝、天下太平于是出现了祥瑞的征兆。
而这里选择使用凤来说明祥瑞,而不使用其他的瑞兽,应该是和凤凰的一些其他传说有关。
《韩诗外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黄帝即位,自觉天下太平,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凤凰。为此,他请教天老。天老回答:凤凰显形,乃是祥瑞的预兆,只有在太平盛世才出现。见到它一掠而过已是很不容易,如果能看到它在百鸟群里飞舞那就是千载难逢的祥瑞了。黄帝听后很不高兴,他说:我即位以来,天下太平,为什么连凤凰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天老说:东有蚩尤、西有少昊、南有炎帝、北有颛顼,四方强敌虎视眈眈,何来太平?黄帝听罢便率兵讨伐,于是天下一统。他看见一只带有五彩翎毛的大鸟在天空翱翔,而数不清的奇珍异鸟围着它翩翩起舞。黄帝知道,这只大鸟就是凤凰,也是他想看到的瑞象—百鸟朝凤。
《国语》也记载周朝兴起之时,有凤凰在岐山上鸣叫。(凤鸣岐山)
因为这一类的传说记载逐渐的增多,凤凰也演变成了天下治乱兴衰,王道仁政罚孽的最好体现。
关于凤是鸣在竹,还是鸣在树是关于这一句的一个一直存在的疑问。
怀素、智永、欧阳询、赵孟頫、于右任等大师手书《千字文》中,这一句被写作“鸣凤在树”,而米芾、赵佶手书的《千字文》中,这一句却被写作“鸣凤在竹”。至于谁对谁错,实在难以分清。
先说说“鸣凤在树”。认为这一句正确是因为有很多的古籍可以做为旁证。比如《闻见录》记载“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魏书》记载“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侍。
《庄子》中的《惠子相梁》也有所提及。
惠子相梁, 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 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 曰: “南方有鸟, 其名为鹓鶵, 子知之乎? 夫鹓鶵发于南海, 而飞于北海, 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 鹓鶵过之, 仰而视之曰: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凤象者五……黄者鹓鶵)
因为有了这些古籍的旁证,很多人也就认为这一句应当被写作“鸣凤在树”。
而持“鸣凤在竹”观点的人的观点主要有两点。
第一,凤”非练实不食“,而练实就是竹子开花后结的果实。凤凰在酒足饭饱之后,欢快的鸣叫,这自然是一种祥瑞的征兆。
第二,竹子本身就是中国古人非常欣赏的一种植物,它四季常青,生命力顽强;竹子空心代表它品格虚怀若谷;它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是高风亮节的象征;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这正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基于第二种观点,这一句更被解释为若要获得凤鸣的祥瑞,君王必须要笼络那些像竹子一样的读书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