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的日期终于确定了。
小神兽们要进入学校上课了,都准备好了吗?
疫情期间,不少家长被神兽们折磨惨了,不久前一位爸爸还在辅导孩子时被气到脑出血。
每个家长是真心期望孩子能自主自律,不仅为他们自己,也为自己的生命考虑。
其实家长们如果方法正确,孩子们并非“愚不可教”。
把父母气得住院的,常常是因为家长错把“态度”和“习惯”混为一谈。
观念上的误解,可能引起养育方式和效果的南辕北辙。
本文指出了这种观念的误区如何导致了错误的养育方式,并为家长培养自律孩子提供了科学方法。
我们从高考学霸的经验说起。
01 自律成就学霸
2020年湖北省理科状元唐楚玥以725分的高分引人注目。
她的班主任老师表示,对这个分数并这不意外,因为“唐楚玥太全面了,综合素质优秀,心理强大,学习能力强”。
唐妈妈分享,孩子11年在一起参观武汉大学时,前就立下目标,高考最高要考720分。经过11载寒窗,如今梦想成真。
但是这样的高居榜首,并不是只是想想就可以实现的。
老师评价唐楚玥: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主动质疑,她的成功,是一个日积月累长期坚持的结果。
都说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学习笔记中就可以窥见一斑。唐楚玥的笔记多次作为学校学霸笔记进行阳光义卖。这种主动思考的智慧结晶,也是良好学习习惯的结果。
最后一学期,身处疫情风暴中心的湖北武汉,高三学生基本在家复习备考,完全依赖网络教学,没有老师指导和约束。但唐楚玥分享说:“自己在家学习,严格遵守学校的学习时间,各科学习也跟随学校的学习进度。”
正是良好学习习惯和长期坚持的自律,让唐楚玥收获了高考的成功。
每年高考季,盘点学神学霸们的经验,会发现很多相似的品质,确切的说,是“相似的习惯”:
在清晰的目标下,制定科学的计划,严格自律、持续坚持,实现长期目标。
02 让父母不满的“态度”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这样自律和负责。
但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培养孩子,却总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只要亲子之间解决学习问题,就会“鸡飞狗跳”。
究其原因,多数家长认为是孩子“态度”不对——说过千百遍,就是不听话、不自觉!
家长们描述的场景常常是这样的:
你为什么又浑浑噩噩地过了一个早上?
为什么到我下班才开始写作业?
跟你说了多少遍,要先做计划,做计划,你为什么总是忘记?
明明知道懒散没有好结果,为什么还不改?
看到这里,我们发现,这些家长其实把“习惯”当成“态度”了。
而正是这个误解,让父母帮孩子改变“坏习惯”的方法和效果南辕北辙。
03 父母对“态度”的误解导致了错误养育方式
为什么父母把“习惯”当成“态度”,会影响着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导致更糟的结果?
心理学认为,“态度”是指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而“习惯”是一种不需要经过大脑意识处理的,反复出现的自动化行为。也就是说,前者是有意识的观念倾向,而后者是几乎不经思考的惯性行为。
通常,对于“无意识”的犯错,我们认为“无知者无罪”,给予理解和宽恕,并耐心教导。
但对于“故意作对”的犯错,我们会认为这是一种冒犯、不负责任,因此特别愤怒。
当家长们不理解这一点,会把孩子的习惯行为当成“有意识思考但还反复犯错的结果”,也就是“故意累犯”,应该“从严从重”处理,以防止以后再犯。
在这种观念下,家长们生气,用批评、说教、强制、威胁、惩罚等方式,希望纠正孩子错误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观念”。
显然,这样的方法,只会两败俱伤。面对家长的惩罚,孩子要么被吓坏了,不知道怎么做;要么感到被激怒和不被尊重,更叛逆了。
04 真正问题是“习惯”而不是“态度”
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曾说过:“首先,我们培养习惯;后来,习惯塑造我们。”
杜克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人们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
孩子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后该干什么,叠被子、早读,还是坐在床上发呆等着父母催促;
坐到餐桌前的动作,是迅速吃完饭准备下一件事,还是慢腾腾地吃着,脑海里完全没有下一件事;
坐在书桌前,是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还是漫无目的地东翻翻西找找......
这些“行为”,并不是经过孩子“深思熟虑”的,而是一种类似无人驾驶状态的自动反应行为。所以,光责怪、说教孩子没有用,惩罚更是会产生其他问题。
而且,孩子不同于成人,掌控主观态度的理性大脑还不成熟。更重要的是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他们的态度。
父母要做的,是了解“习惯”背后的原理,然后去帮助孩子重构他的习惯方式。
05 理解“习惯”的原理是破局的前提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我们在停止有关思考后仍然持续,而且日复一日持续的行为。
麻省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做了一项“老鼠走T字走廊迷宫”实验,它可以告诉人们习惯背后的原理:
科学家们将老鼠放在T字走廊竖的一端,横的一端的左边放巧克力。老鼠的前方放上一块木板挡住,当挡板打开的时候,会有“咔哒”一声响。刚开始,老鼠会谨慎往前走,在路上嗅一嗅、抓挠途中侧面的板子,走到横廊部分,可能会先往右边走,最终再到左边发现巧克力。最初进行这一系列动作,科学家监测到老鼠的大脑非常活跃,也就是说,它们在分析和判断每一步该怎么走。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老鼠们不再思索,而是在挡板打开并听到咔哒声,很快地用一种习惯的方式找到了巧克力。这时候,科学家监测老鼠大脑中的相应区域是平静的,说明它们已经成为一种停止思考后,在固定的刺激下依然能持续的行为,也就是习惯。
科学家们据此描绘出了“习惯回路”的三个关键点:暗示——习惯行为——奖励。
“暗示”,就像是“导火线”,它能触发接下来的习惯行为。“暗示”可以是一个时间、地点、一种情绪、一个念头或者特定的环境、人、事、物等,比如从视觉方面,到特定的地点,某个时间、某种情绪、一系列的思绪或特定人的陪伴。
“习惯行为”可以非常复杂,也可能非常简单,比如可以是开车这样的习惯,也可能是在某种情况下反复出现但表现为瞬间的一个愤怒情绪。
“奖励”则涵盖了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的东西。比如夸奖后的开心、画画过程中的愉悦。
人们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一种习惯,也是经过了这个回路。
比如孩子写作业,只要一关房间门,作业完成就很慢。
房间门一关,就开始了一种习惯行为——开小差。
当然,养成这个习惯之前,是经过了“关门(暗示)——放心开小差,比如扣扣嘴巴、想想漫画、玩会儿橡皮等(习惯性为)——放松且没有人看见和批评(奖励)”的过程,最终大脑才形成了“只要一关门,就开始做习惯开小差的动作,作业就写得慢”的习惯模式。
06 掌握3步科学重建“新习惯”
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习惯,否则大脑可能会因为过于繁忙而崩溃。
但是对于一些不良习惯,我们还是要进行控制和调整的。
根据习惯形成的原理:当看到“暗示”时,就做出“惯常行为”,目的是要得到“奖励”。
为了调整这个模式,我们可以重新设定“暗示”信息,引导正确的“惯常行为”,并设置“正面的奖励”。
以上文的例子举例:
第一步,我们在孩子进房间写作业的时候,把门打开,门外尽量保持安静。并定上“定番茄钟”来取代“旧暗示”。
第二步,教孩子怎么做”才能认真高效完成作业。比如,坐在桌前,先把书桌收拾干净,打开记事本,拿出作业,坐姿端正,集中注意力开始写。写完一项勾一项。闹钟响起时,休息5分钟——做个眼保健操、喝口水等。
第三步,提供“正面奖励”。比如夸奖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比以前提前了30分钟,这30分钟奖励给孩子看自己喜欢的书,或去楼下玩”。这个奖励也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由孩子自己来选择。
“定番茄钟——认真作业——语言和其他奖励”的新习惯替代旧习惯并巩固之后,再视情况决定是否把门关上。
结语:
养育是个技术活儿,方法对了,结果才会对。
作为父母,当我们看到孩子重复不良习惯的时候,跳出你自己的习惯应对方式,控制对孩子批评、惩罚的冲动,换个视角,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新习惯,让孩子成为一个自主、对自己负责的孩子。
—End—
图片来自网络
“有料家庭教育”,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培训师;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硕士,从金融业转行家庭教育,服务多所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学,2000+孩子与家庭。
希望用我的专业、经验和真诚,给您、孩子或家庭带来成长。
养育、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困惑,欢迎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