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关注我、我陪你爱
文丨萱小蕾、又名漠泱
▼
如今谈起恋爱,大家似乎各有各的“小九九”,瞻前顾后,工于心计,甚至有的还没开始,就把退路先想好。
当然,我们也经常宣扬那种“洒脱”的爱情观。为的是陷入少一点,受伤少一点。
可是这样子的我们,爱起来总是不那么投入,或者说总有各种顾虑,所以经常遇到的感情,也给你带不来什么特别有用有益或难忘的东西。
其实真正好的爱情,要么是忘我的,不计回报的,是陷入沉迷但不怕伤害的,是大无畏的。要么就是彼此能带给对方意义,动力,希望或梦想一类的。
前者让人敬佩,后者则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爱情观,也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爱情形式。

比如那个很多人都知道的例子,例子中的女孩,一直不爱学习,只是经常出没在图书馆。
她以读故事书为乐,其她似乎没有什么想要的,或期待的。她没有梦想,也没想过未来,只是浑噩莽撞地度过每一天。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图书馆很多借书卡上、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她对那个名字的主人有了印象和兴趣,充满了好奇。
那个同样爱看书又读很多书的人,跟自己读过许多相同一本书,在她想来:他跟自己是同类。
后来,她俩便有了偶遇,有了交集,她喜欢上他。他看上去多才多艺,最喜欢的是小提琴,会拉,也会制作小提琴。
那也是他的梦想,觉得制作的不够好,所以想要放弃学业,出国深造,然后成为最优秀的小提琴制作师……
他对她说:其实我在图书馆遇见你很多次,还经常故意坐在你身边,但你从没注意我。
他又说:为了我的名字早点出现在借书卡上,我看了好多书……原来,他比她更早喜欢上她。
他大概觉得她很特别,一个埋头看书的女孩。而她却觉得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是处。
反过来,她觉得他有梦想有方向,胸中有大的理想,而且也有实实在在的才华和能力。
她眼里的他好厉害,像是闪着光,像是偶像。相比之下,更觉得自惭形秽配不上他。

不过她没有逃避,没有因为跑掉,而是因为喜欢他,所以有了方向和想法,有了思考和行动。
她想明白了:想要配得上他,就也要很努力,努力变得更好,努力追赶他,跟他并肩站在一起。
所以,她开始收起没心没肺混日子的心理,开始没日没夜查资料,决定要写一本故事书。
她是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正式的作家,然后紧紧跟在他后面、不掉队不被丢得太远。
即使成绩不好,上不了多少学,但是只要努力做好另一件事就行了。
她的想法也不完全错,像支持她的父亲说的那样:生存不是只有一种方式。但是,每一种方式都会很艰难。
所以,她低估了这种艰难,以为写作会比学习更容易,当然不会是那样的。
她一路写的很辛苦,写完的故事,按约定第一个交给她喜欢的人的爷爷看。
爷爷肯定了她的天分,但也让她明白: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前,她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
于是她暂时放下了作家梦,选择回头好好学习。

这些转变,都是在喜欢上那个人之后才有的,此前她不爱学习,也不知道学习的意义。即使她读书,也不知道读书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有了爱情,却像是警醒了一般,自然而然就懂事了,长大了。此后,她的另一个梦想也没有放下:那就是要跟上他的脚步,不成为他的包袱。
而他的梦想:也是成为优秀的人,成为配得上她的人,成为可以喜欢她爱她娶她的人。
他们因为喜欢对方,所以都嫌自己不够好。因为喜欢对方,他们更加努力。
这样的喜欢,成就了他们彼此的梦想。他们将爱情当成梦想,从而延伸出来因爱而产生的动力和希望。
这是他们美好的少年时光里,以爱情上的一堂励志课。这是他们单纯干净简单、又充满向往和期待的宝贵少男少女心。
这一切看上去很美好,这一切出现在宫崎峻的电影《侧耳倾听》里。
若把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放在成人世界里,或许比较难,成年人的确更看重利弊,不会那么简单纯粹。
也只有在最天真的岁月里,我们才会去将爱情当成梦想,才会因为爱情做很多幼稚地,傻傻地,天真地,琐碎地事。
才会那么有耐心和勇气,才会愿意等待和慢慢来,愿意为了一个人,去做很多改变,并满怀很多很多的希望,花很长很长的时间。

而长大的我们,可能经历太多改变和无常,经历过感情的变迁,或受过伤害,从而变得理性,变得现实,变得冷静。
于是不由自地开始权衡爱一个人的代价,权衡爱一个人会不会好处?也权衡会不会受伤害和失败,会不会耽误时间?
会不会太辛苦,会不会太麻烦,会不会没有回报,会不会没有结果,会不会不适合,会不会还有更好的人在前面等着……
我们似乎再也不愿为爱情做很多费时间费心力的事了,于是,我们只能回头怀念那样的青葱岁月和时光。
怀念那时不顾一切的自己,怀念将爱情当一辈子梦想理想的年华,怀念那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爱情。
当然,若我们还保有那样的天真和勇气,也是可以彼此因为爱情和对方,从而变得更好更优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