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4365/d34e498d861d7ee4.png)
以下是我在这周读到的一些好文章和一些有意思的内容,也许你也会喜欢。部分文章可能要爬上 梯子 才能打开 (:
🗞 荐文
《谈谈如何体现专业性》
看完这篇文章,「如数家珍」这个词让我触动很大。作为产品经理,对行业上下游、需求演变史、用户画像、技术原理、产品数据、成本等等,究竟有几分了解?能一一道来吗?不能的话,就得好好反省反省自己的专业性了。仔细想了想现在在做的产品,离「如数家珍」真的差好远,给自己打个 60 分都觉得心虚。
《Ecommerce Product Bundling Strategy (Hint: Baby Monkey)》
电商网站 Best Buy 的商品详情页,除了展示商品本身信息外,页面下方还会有一栏「专家推荐」,策略性地组合其它商品一起销售,以此提高单笔销售额。
![](https://img.haomeiwen.com/i64365/ef8dd9603ff99cdd.png)
主要有三种策略组合:
1. 主商品 + 配件组合。例如主商品是手机,那可能手机壳、充电宝就会被组合一起售卖。其实京东也有同样的策略,一点差别是,Best Buy 会把所有配件都勾选上,用户只要点击购买按钮就好,京东则相反,需要用户一个个勾选想要的配件来买。
2. 商品多件组合。如果主商品没有什么配件,而且可能会多次购买,例如商品是一个不高价的小公仔,那就会同时将几个不同风格的公仔一起配套。
3. 商品 + 礼品卡组合。如果主商品也没什么可组合而且可能只买一次,那就送相关性较大的礼品卡,例如商品是一个直发器,那就组合一张雅诗兰黛的礼品卡,这样用户可以买来送闺蜜。
想来,组合销售策略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例如我在逛百佳超市就看到啤酒货架上有咸香花生,面条货架上会有酱油等等。
《Why Onboarding is the Most Crucial Part of Your Growth Strategy》
都说产品是为用户提供价值的,那么,你希望用户以怎样的频率来享受这种价值?用户做了什么核心动作才表示她/他享受到价值了呢?这两个问题会影响你怎么考虑产品 OnboardIng,而 Onboarding,按照作者的意思,是大家谈增长时常被忽略的一点,因为大家以为的增长就是怎样又快又多地获取用户,做增量,却不怎么考虑怎样让用户认同产品价值,做存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64365/bd6af480f7e2f31f.jpeg)
《How to Ask for Help》
我们在工作中肯定或多或少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有没有想过,怎样才能高效地寻求帮助?我知道,有时候拉不下脸寻求帮助,有时候想要寻求帮助用又似乎无从下手。尤其是刚入职不久。这篇文章虽然是面向设计师的,但其中的建议不错可借鉴。
🔋 小推荐
很早知道吴鲁加老师的知识星球《 WLJ 的创业笔记》,但一直觉得「创业」话题离自己挺远的,便一直没想加。直到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同学分享了其中这张图,便毫不犹豫加入了:
一口气刷了这星球里一年来的精华帖子(是的,更喜欢一次性刷完,而不是像每天看微信公众号一样,非常被动)。看到人家持续的思考和输出,反思自己,自惭形秽。比如自己经常关注 XX 产品的更新,通常是「哦,XX 产品更新了 XX 功能,我知道了」的态度,但吴老师对于新功能的记录和看法,则相形见绌:
付费课程和付费社区有明显的体验差异。前者是购买的,商品性质强,更多是单向接收(你留言了课程老师也未必理你),而后者是加入的(尽管要付费),探讨氛围强,更多是双向互动。当然大多数人只是围观。花 199 块钱未必能请到这位牛人喝杯咖啡,但加入社区看他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尤其是这种思考跟做产品强相关),还有机会请对方请教,物超所值吧?讲到这,又想扯一扯微信群。加微信群,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往往给加入者一种「我可以认识一些大牛」或「我可以跟着大牛学习」的错觉,但往往不经意间会浪费许多时间。没营养的闲聊太多,有价值有深度的探讨太少。也是,免费的往往更贵。
💡 有意思
- 一份报告 统计了苹果、Google、麦当劳等商业巨头在产品创新中的 132 次失败。像 Google Glass、Windows Vista 这些产品还仿如昨日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64365/ae0fd5298dd0e16c.jpeg)
- TrustData 出炉的报告《2018 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也值得一看。例如,二三线城市的移动互联网占比竟然这么高:
![](https://img.haomeiwen.com/i64365/f6987eac0a14c9f4.png)
-
有好东西不要害羞藏着掖着,分享出来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我现在每周末整理这周读到的好东西,至少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If you’ve built, written or created something new, talk about it publicly more than just once. You don’t need to go overboard, but people generally want to know what you’re doing, want to support what’s new, and sometimes miss things. It’s cool to be proud of what you’ve done.
- 上周推荐了 Basecamp 的电子书《Getting Real》,其实他们在 YouTube 也有一档 同名节目,主要分享其 CEO 主导的「Design Decisions」和其 CTO 主导的「On Writing Software Well」。每次看新视频都挺惊讶的,因为他们就是想让观众看看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就像你和团队开个视频会议,然后把这视频录下来分享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64365/33f9d798023da320.png)
- 在旧笔记本中翻到一句话,出处不详:「雅,代表的是品牌;俗,代表的是渗透力」。
📖 读书摘抄
摘自《占领世界的表情包》:
表情符号主要具有以下三种寒暄功能:
① 用于开场:微笑或类似的表情常用在对话开头用作打招呼、问好、使发送方按其原意呈现积极的表情,给信息增添快乐愉悦的语气或情绪。此类表情符号的设计目的即为加强或维持交谈双方的友好纽带,即使偶尔(或更多情况下)信息中可能包含消极的内容。
② 用于结尾:类似短信或推文的简短消息一般会比较突兀地结東,所以有时看起来像发送方在拒绝或驳斥接收方。这种情况下,微笑的表情会用作“再见”放在消息的末尾,这样发送方就能降低让接收方误以为拒绝的风险,肯定对话双方的友好关系。
③ 避免沉默:面对面对话时,许多人会认为片刻沉默令人不适或尴尬。所以,一个典型的交谈技巧就是用无意义的语言表达填充这些「沉默的间隙」,比如「是不是变天了?」「时间过得真快啊」等等。在文字消息中,当接收方期待收到更多信息但发送方想要停止对话时,就会出现类似间歇性的沉默。所以,在缺乏交谈内容的时候,使用表情符号可以消除潜在的尴尬气氛。
🗂 往期荐文可在 这里 翻阅。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BuildForever。
🖖 也欢迎加入「XX 产品有更新」微信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