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门读书录读书
《大学》笔记(总结 下):假如这样做,就必定幸福

《大学》笔记(总结 下):假如这样做,就必定幸福

作者: Kant_14 | 来源:发表于2020-06-17 20:16 被阅读0次

    1

    我们在上一篇总结中诽谤了一番心学,并不是有意让王阳明掀棺材板。我们只关心一件事:如何过好自己有意义的生活?

    朱熹说,“大学”是“大人之学”,“大人”一是指成年人,二是指在社会中承担责任的独立个体。所谓承担责任,主要是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在生活中所做的各种行为和选择承担责任。因此,“大学之道”讨论的自然是一个人要如何生活。

    但《大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教条训诫,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服,没有提醒我们要做个忠臣孝子,甚至没有劝诫我们不该偷窃,不该伤害他人。这些事情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却不是生活本身。具体的生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会根据每个人所处的不同位置、不同情境而有所不同,具体的训诫总是太过僵化。

    穿衣吃饭有对应的风俗,君臣父子有对应的伦理,涉及他人的行为有对应的法律——社会上存在种种规范。所有这些规范都是为人所创,服务于人的。所谓服务于人,就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服务于我们所看重的生活的意义,服务于我们所珍视的作为人的价值。

    《大学》不侧重规范,而侧重价值。

    “明明德”的“明德”并非指道德规范,而是指我们所要过的有意义的生活中所显现出来的德性。意义潜藏在生活之下,德性却是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所体现出的人性的光辉,没有意义的生活就没有所谓的德性,实践德性就是实现生活的意义。

    朱熹说,“明德”就是“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就是能理解和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用古希腊哲学家的话来说,即经过深入的思考和辩证,过一种值得过的生活。

    因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服从社会上的种种道德规范——这句话当然不算错,只是还嫌浅薄——而是我们要过一种符合德性、有意义的生活。


    2

    什么样的生活是符合德性、有意义的?“德性”、“意义”的说法其实还是隔了一层,不如直白一点说,什么样的生活是我们想要,我们认为好的?

    我们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赵汀阳老师曾在《论可能的生活》这本书中有过精彩论述:

    好的东西就是我们在自由状态下所必然选择的东西,或者更简单一点地说,凡是自由心灵想要的,就是好的,这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直观。一切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没有一个伦理学家能够通过规范来证明其中哪一种享受是不好的,即使是“腐化堕落的”物质享受,我们也不可能证明它本身是坏的。如果我们认为它是坏的,也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有更重要的选择,而“腐化堕落”的生活会影响更重要的生活选择,所以不值得。

    ……

    没有一个伦理学家能够以不可反驳的理由指出“应该”追求哪一种物质享受或哪一种精神享受,因为你所不要的可能生活未必是我所不要的可能生活。

    ……

    “什么是好的东西”本来不是问题,就像“世界是否客观存在着”一样不是问题,这些都是一清二楚的事实。

    ……

    在伦理学中,当提问“什么是好的”或“什么是快乐”,这就是在制造假问题,假如给出一个概括性的回答,人们会觉得过于含糊而失去了许多最具活力的性质;如果具体地进行回答,则几乎不可能去详尽地逐一说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几乎是想清点全部生活。这样很容易就造成了“问题还没有被解决”的错觉,而其实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存在。

    ……

    伦理学不能提供高于自由的原理,而仅仅是为每个人着想而去揭示对每个人有意义的真理,“为每个人着想”意味着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并且把有利于每个人的真理摆在每个人面前,如果有人不想要,那他就可以不要。

    ……

    伦理学真理表明的是:一个人怎样才能有效地拥有好生活。它的必然性仅仅表现为:假如这样这样做,就必定有幸福。


    3

    《大学》说,要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有三个要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对应的有八个循序渐进的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曾总结《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如下:

    我们要过一种有意义的、符合德性的生活;在过这种生活的时候,要推己及人,帮助他人也过上这种生活;并且在整个人生历程中,积极进取,坚持不懈。

    当我们开始追寻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心里面就安定下来,心里面安定下来之后,就可以深入地考虑如何实现这种生活,只有经过深入考虑,才能找到方法,实现这种生活。

    追寻有意义的、符合德性的生活,首先要(科学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然后基于这些认识,真诚行动,改善自己的内在观念与外在行为,从而更好地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相处,过好的生活。

    我们要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而这种有意义的生活是有规律可循,可以通过切实的行动一步步达成的。

    “皆自明也”是说,好的生活要立足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和发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是说,要持续地改善自己,改善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知其所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是说,要怀着理想不断地学习与磨练,推己及人,让好的生活惠及更多的人。

    从自己的一面来说,首先是尽可能深入地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和他人,也就是格物和致知;然后基于这些理解,真诚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行为,不自欺欺人,这就是诚意;注意自己的情绪,不能让一时的愤怒、恐惧、高兴、忧患过度地影响自己的判断,这就是正心;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因为自己的喜好、厌恶、敬畏、同情、轻蔑而产生偏见,公平地对待各种人与事,这就是修身。

    《大学》说,不论是谁,不论处在何种位置,不论想做什么,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社会的一面来说,首先是与身边的人好好相处,这就是“齐家”,把这些相处的原则推广到其他人,就是治国,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尊重自己的好恶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好恶,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同时也帮助他人实现愿望,这就是平天下。

    《大学》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切政治的出发点:“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反之,只管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死活,就是违逆人性,“菑(灾)必逮夫身”。因此,各种政治制度的意图,就是保障民众的利益,控制统治阶层的权力,“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从探索知识到改善自我,从个人生活到社会组织,《大学》虽然没有提供具体的规范教条,却提供了一套严密的实践逻辑。它在第一句话就提出一个坚定的论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后的阐述与解释,也是在坚定地宣称:假定这样做,就必定有幸福。


    4

    人们对规范的热爱与对权威的热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获得一种简单的确定性:只要照着做,就是对的,就不用承担与自由意志相伴而生的责任与压力。我们希望有人告诉我们,只要这样穿衣吃饭就是体面的,只要坚守戒律就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显然,《大学》没有提供这种简单的确定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没有提供确定性。

    《大学》立足于我们对生活意义的追寻,指引我们深入学习与思辨,基于这些学习与思辨,持续改善自我,《大学》把个人置于广阔的社会关系之中,在推己及人,改善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实现对生活意义的追寻。

    《大学》说,假定这样做,就必定有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笔记(总结 下):假如这样做,就必定幸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he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