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笔记(八)

作者: Kant_14 | 来源:发表于2017-04-09 12:09 被阅读35次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素”应该为“索”,索隐行怪,意谓走偏门,故意谈些生僻的道理,做出怪异的行为,这是从外界吸引目光,获得关注的办法,也是所谓“成功”的捷径。朱熹注解说,“其足以欺世而盗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乎善,行之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因此,走偏门,实际上抱着功利心,不是聪明,而是自作聪明,不是贤德,而是自以为是,都是“过”的表现。

    而“半途而废”,朱熹说,是“当强而不强者也”“知虽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是“不及”的表现。

    君子循中庸之道而行,无过无不及,当然不走偏门,也不能半途而废,至于“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朱熹注解说,正是因为“不能半途而废”。

    《中庸》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到“万物育焉”止,提出道的本源、修习的方法及其功效,第二部分从第二章到第十一章“唯圣者能之”止,引用孔子的话,说明第一部分的具体意思,讲如何是过,如何是不及,如何是中庸之道。大体而言,中庸之道,是“君子而时中”,是“无过无不及”,是坚定不移、坚持不懈。

    朱熹并且注解说,“盖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颜渊、子路之事明之。舜,知也;颜渊,仁也;子路,勇也。三者废其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似乎确实有这层意思。

    只是颜渊“得一善而弗失之”如何能解释为仁呢?因此朱熹的理解似乎也有些牵强之处。不论如何,这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可能并没有这么严密,但不影响后人读书时进行体系化的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笔记(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rd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