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读书
故城——论沈从文笔下的唯美《边城》

故城——论沈从文笔下的唯美《边城》

作者: 若木_477e | 来源:发表于2020-08-06 00:23 被阅读0次

    这里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伤痛。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这里有一种哀莫,足以让一切完美的事物与之破灭——题记           

    故乡是用来怀念的,故乡是用来美化的,故乡是用来失望的。                                             

    沈从文是失望的。因为他做了一个长18年的故乡的梦。当他醒来时,却发现属于他的那片“世外桃源”  已经不是 他记忆中美好纯粹的样子。昔日的湘西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 的灵感 发源地,是遗世独立,安静祥和的家园。                                                         

    当沈从文阔别18年再次回到家乡时,他看到的是一场巨大的变格。他敏锐地察觉到故乡表面的巨 大进步中蕴含的其实是人性的堕落。他失望地写道“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明辨也随同泯没了”  。                     

    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长达20年的动乱让他们失去了平和正直的性格本质,而城市的浮华奢侈又让他们有了崇尚成功的价值观。在这里,长达数千年的乡村固有形态被一种“大力”所扭曲。这种“大力”,便是农村城镇化浪潮的开端。                                                         

    那并不是一个美好的年代,但是在一个并不美好的年代,会出现许多美好的夜睌。人类在急功好利的同时,牺牲了许多个美好的夜晚,也失去了一个又一个的诗意。木心在 《失夫的氛围》中写道  :“从前的生活/那种天长地久的氛围/当时的人是不知觉的/从前的家庭/不论贫富尊卑/都显得天长长,地久久/生命与速度应有个比例/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不自然/人类在灭绝地球上的诗意/失去了许多人/失去了许多物/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氛围。”    这种失落大概只有过去生话在那种氛围中的人才能体验得出吧?                             

    沈从文同时也该庆幸他人生中的前十四年没有遭受过这种变格。否则,我们或许再也看不到像《边城》一样好的作品来了。正是出于心中这份难以压抑的苦楚,对故乡的故人故事的回忆和怀念,促使他从家乡回到北平之后,开始 动笔写《边城》,写一条溪,一个女孩,一条狗,一个漫长的梦。                 

    在梦中,往日的事与今日的事交织在一起,使他常常不能理清。在光和影的不断变幻中, 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边陲小镇,回到那种平淡的生活中去。他用一种难以压抑的复杂情感,在新婚之夜,用纸笔创造出一个中国人梦想中的过去的精神家园。                     

    人生如梦今朝醉,流年似水蓦然寻。《边城》 的写作是一种对逝水年华的追忆,对于美好时代的挽歌,亦是对于乡愁的自怨自艾。沈从文知道乡村的失落不可避免也不可溯回,因此他在文字中,创造了一个想象中的过去。                                                             

    旧日的生活,已经 杳无音信,已经遗失故里。《边城》给人们带去的是一种人文美,一种纯粹的人性之美,而给人们带去最多的是对旧日生活的向往和思考——为什么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巨大浪潮中,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这便是乡愁。重回故土的沈从文,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写道:“这里的一切使我感慨之至。一切皆变了,一切皆不同了,真是使我这出门过久的人很难过的事!”                       

    《边城》其实是对一个“已故边城”的最后记录。这是在人文主义和现代化建设探索道路中的一次巨大失败,足以让一切与之对应的成功跨台。这也是当时的人们所不能预见的。                                                                       

    有人说人类社会大约是进步了,但人性从未进步过。这句话放在今天来看,无疑是正确的,中华民族遗失了几千年以来根植在骨子里的信仰,那种男耕女织的小农化经济模式逐渐被现代化大机器生产模式所取代。东野圭吾在书中写道:“你我都不可能摆脱时钟的束缚,彼此都已论为社会这个时钟的齿轮。一旦少了齿轮,时钟就会出乱子。纵然自己渴望率性而为,周遭也不容许。我们虽然得到了安定,但失去自由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日本人的困惑是所有成熟的工业社会共有的通病——每个人的生活内容、生活轨迹,生活节奏都像是程序一样被设计好的,人被扼杀了主体性和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这个发达国家反而向往中国式的东方精神家国的原因之一。日本人却没想到中国也在重复着相同的困惑,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精神上带来的愉悦感,却明显不如以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要丰盛得多。                                                     

    从前的山更秀,水更清,人更美。似乎连兽都有美丽的兽性。当翠翠喊道:“狗,不许你叫。”时,那狗果真不叫了,只是愣在那,低着头小声呜咽着,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正要接受批评呢!                                                 

    从前人的眼睛更大,更圆,更亮。那是一双饱含着情感的双眼,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把全茶峒的水都映照出来。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把一张风华绝代的脸映衬出来。                 

    从前人的脸是恬静的,是清秀的,是圆润的,是浑然天成的,是不加装饰的,是真诚的,是真挚的,是动人的,是令人怜爱的,讨人喜欢的。                                                       

    从前人的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是忧伤的,是有意蕴的。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彼此都不说话。翠翠生爷爷的气了,爷爷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唱着,唱了一落。有些有歌词,有些则类似于吆喝,爷爷的歌声脱离了以语言为载体的限制,转化成一种不明意味,充满神秘色彩的歌谣。这是现代人们所不具有的,运用歌声最原始的功能的技艺。                                                                       

    从前的对话是好玩的。翠翠生爷爷气时,说着:“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河里的大鱼吃掉了。”看到这时,我很想笑。这种对白大概只有童真年代的小孩子,或是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才能说出吧。如果是放在现在由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说出来,未免显得有些小孩子气。                                                       

    从前的人是质朴的。傩送在面对娶亲的重大考验时,说他宁可要渡船,也不要那只碾房。渡船,碾房各像征什么,自然不言而喻。在当时,他的观念是有违常理的。由此可见,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有了急功好利,崇尚成功的价值观。他的一番话,无疑是对当时人们价值取向的一个抨击。他也成了人文主义缺失者中的一个健全者,一个通往物质与金钱大门的逆行者。                                 

    “大老死了,二老下桃源了,我们哥俩的嘴就留给酒坏吧,不要再为儿女们唱歌了。”听到这句话时,我不禁感到一阵心酸。老的为小的操心,到头来却还是这般结局。这句话既是哭诉,又揭露了包办婚姻制度下造成的种种不幸和蔽端。                                                 

    爷爷是矛盾的。他知道包办婚姻是无法带给人以幸福的真正的感觉,但他仍然是先考虑走“马路”,再走“驹路”。其中很大的原因便是他想避免翠翠再重蹈她父母因为自由恋爱而引发的悲剧。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这个家庭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                                                                   

    造成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他们的逃避。爷爷想要逃避这个家族周而复始的悲剧。于是他一方面提倡明媒正娶,想让大老娶翠翠,但翠翠喜欢的人(或是说有好感要更为准确)偏偏又是二老。爷爷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另一方面他又准许自由恋爱,让大老和二老比赛唱三年零六个月的的歌,看谁能用歌声打动翠翠,谁就能娶翠翠。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剧中翠翠与新娘对话的情节看出,翠翠还未满十五岁,但想必也快了。于是,我猜测再过三年零六个月,翠翠很有可能就十八岁了。这串数字是爷爷有意安排的。想必那时,翠翠也是个大人了,也能自己考虑自己的婚事了。那时候,她才会明白什么是“爱”与“不爱”的真正含义吧?而不是现在朦胧的好感。                                 

    怎么说呢,我总觉得当时的人们对婚姻也是抱有一种急功好利的价值取向。宋堡子家里的新娘和新郎,新娘只有十五岁,新郎也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却要装得老气横秋,向船夫发赏钱。这是引人发笑的,也是令人深思的。娃娃新郎和娃娃新娘是父母包办婚姻制度下酿成的一个恶果。父母太过操心孩子的未来,总是想掌控着一切,巴不得在他们死之前,把一切事都做稳妥。所以他们让孩子过早的成熟,过早的进入社会,通晓各种人情事故。                                                             

    那些本该在秋天成熟的果实,却在春天里就摘了下来。果实自然是青涩的,这是青春的恶果。他们本该在童真年代自由自在地玩耍,却要被迫过早的接触人事。他们还只是孩子啊,却还要抚养比自己还小的孩子。这是不符合论理的,也是违背社会常理和道德观念的。                                                               

    这三年零六个月,也是爷爷安排好的翠翠最后陪伴自己的时光,淌若他还能多活一年,他就一定要陪在翠翠身边,看着她穿上嫁衣,成为别人的新娘。他是舍不得翠翠的,但翠翠终究是要离开他,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在逃避,却又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这三年零六个月是最后的期限了。               

      爷爷的死和他自身不无关系。他对翠翠的婚事过于操心,而且是瞎操心。其为人又过于谨慎小心,说话都是拐弯抹角的,从不指明了说。怪不得二老说这老头真讨厌,这也是他后来下桃源的一个原因之一。一个接一个的噩耗让他死了心,可以说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爷爷终于在一千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长眠了。               

    这一次,爷爷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坦然面对生死。                                                               

    翠翠在一个响雷之后,抱住爷爷,说“爷爷,我害怕。”她怕什么呢?怕雷声,怕爷爷的死,怕那条溪上只剩下自己和那只狗,怕自己将一个人面对孤独。爷爷安慰她说,“别怕,该来的总会来的。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这句话,爷爷到死才明白。                     

    爷爷的死代表的是封建大家长的农村守旧观念与新兴城市观念这一矛盾结合休的终结。那么湘西——这一中国最早的假想乌托邦发源地究意会走向何方?它与绝大多数的农村一样走向了精神文化的反面——物质娱乐,一种迷恋当下,排斥思考,崇尚金钱,权力与虚荣的文化。                                       

    那是午夜,雨水在敲打窗扉。窗外是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远处的白塔若隐若现,在一阵雨幕中朦胧。在爷爷看来,白塔是希望,希望翠翠能够生活下去,按她的意愿话下去。活的白在,活的比他在时还好。这便是他最后的希冀了。                   

    白塔同时又象征着一个过去的梦,一座在梦中浮现的丰碑。它记录着的是过去人们的思想,智慧和创造。如果有人问起茶峒在哪时,看过《边城》的人会说在那座白塔里,“那么,白塔又在哪里呢”“它一直矗立在你的梦里,可望而不可即。”                                     

    大老在逃避,从他听到二老歌声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自己输了,输给了“百灵鸟”。在一次航行中,船出事故了,造成了“水鸭子被淹死了”的结局。可以说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沈从文的有意安排洽使最后的结局是个悲剧,而不是一出闹剧。大老的逃避直接造成了他的死,他用死来逃避他失败的事实。  大老的死,让二老的内心备受煎熬。一方面把哥哥的死归功于自己,另一方面把原因归功于爷爷。而翠翠不理他,不肯明确自己的感情,更让二老苦恼,因此他才决定负气出走。在这两个问题同时袭来时,二老选择用出走来逃避。此次出走,一来是解决自己的疑惑,二来是明确自己对翠翠的情感。究竟该不该娶翠翠?当二老冷静下来时,在外闯出一番天地,想好了要娶她时,他自然便会回来。                                                                 

    在那个时代,孝字为大,如果要渡船,恐有违父母之命,就是大不孝了。因此他才没有决定好,出走也是为了让父母能冷静下来,让王团管放弃他女儿的婚事。在外闯天地是为了脱离这个家独立,这样他回来娶翠翠也不怕父母反对了。                                             

    还有一种结局便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可能二老最终都没能原谅自己,始终没有放下执念,一无反顾地去爱翠翠。淌若是那样的话,这才会酿成全书的一个最大的悲剧。但沈从文没有这样写,故事写到那句满怀期待的话便戛然而止了。“那个人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了,可能明天就回来”这是按照翠翠的口吻来写的。这句话写地实在是很妙,作者在给读者留下极大想象空间的同时,又符合了只有翠翠这个年龄段的少女才有的对爱情的懂憬。这种互相矛盾,不甚严谨,略带忧伤,像随口说出的话语,也大概只有她们才能说出口吧。                                                   

    这句话是生动的,是忧伤的,是充满希望的,是生机勃勃的,像极了主人公翠翠。      翠翠仍是满怀着希望的。直到最后翠翠给读者留下的形象都没有变,依旧是那个活泼,开朗,爱笑,乐观的女孩。爷爷的死并没有改变什么,也并没有击垮翠翠,只是让她学会了坚强。翠翠依旧是饱含生活热情的。她时常幻想着那个人能够回来,做什么呢?他不回来,就再也没有人对她说“大鱼来咬你”这样逗趣的话来了吧。                                     

    那种情感仍是不明确。“那个人”表明翠翠是对他有些意思了,但她没有说明。这种不确定性,洽好符合这个年龄段少女的内心。她们是情窦初开的,然而她们还是些孩子,还有些羞涩呢,自然不好说明。                         

    在她眼中,二老应当是个有趣的人吧。尽管她还对他怀有芥蒂,但随着爷爷的死,随着白云流水的消逝,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吧?流水会把她的思念带去远方吗?应当会漂去很远的地方吧。嗯,一定会的,那个傻瓜一定会明白的。她想。                                             

    最后的镜头给了一个特写。翠翠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守着渡船。这么冷的天会有人要摆渡呢?可能有,可能没有。但她这做,始终是为了等一个人回来,等他给她答复。淌若他能回来,她这么做也值了。她愿为他独守空船,只为等待心爱的人归来。                         

    她穿着并不鲜艳的棉衣,身上落满了晶莹的雪花。在我看来,白雪花象征着青春。有人说,每当我追溯自己的青春年华时,那些日子就像是暴风雪之晨的白色雪花一样,被疾风吹得离我远去。但愿,翠翠的青春年华不是这白色雪花,随风而逝,随处消融吧?      她蜷缩着双腿,胳膊抱住双膝,把头深深地埋进臂膀里,神情很是寂寞。不由地让我想起曹文轩的那句话来——“女孩显得太小了,天地显得太大了。女孩和天地之间显得太空了”。                                                                     

    溪上的草绳是新的,还饱含着春天的气息。和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样的充满着期待。                                           

    这是悲剧。悲能给生者以希冀,给死去的人以慰藉。很多人不喜欢悲剧,认为消极情绪都是不好的。我都说,我们应当正视苦难,以悲为美。                                                         

    悲剧能让人思考,而不是把我们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我始终认为思考比存在更有意义。                                                                     


               

                                    尾声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沈从文                                                           

    这句话《边城》 一样都突出了一个主题——期待。巧合的是,“徯”音同 “溪”,意为等待。这大概也是沈从文所没有预料到的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城——论沈从文笔下的唯美《边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ma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