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学习之道如何阅读 书单
你成长慢,总是比不过别人,只可能是这一个原因

你成长慢,总是比不过别人,只可能是这一个原因

作者: 笔尖独白 | 来源:发表于2019-09-20 07:29 被阅读0次

写在前面:

读完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后,一直想写个读后感,因为这是知识点极其密集的一本书,也是我唯一一本读完之后马上读二次的书,更是我做思维导图用时最长的书(近四千字的思维导图)。

别的书讲技巧,这书讲思维,别的书讲方法,这书讲通用型临界知识点!别的书读完后一片空白,这本书读完后全是反思!你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你成长慢,总是比不过别人,只可能是这一个原因:不会好好学习!

但有个前提条件是你想要学习,想要提升,不然你成长慢,总是比不过别人,只可能是这一个原因:就是你不努力了~

希望,我的归纳,对努力中的你,有一丝丝作用!

思维导图去下:

你成长慢,总是比不过别人,只可能是这一个原因

一,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深陷“低水平勤奋陷阱”?

市面上有太多书籍和文章,如《你只是假装很努力》,《你假装努力的样子,实际上比懒惰更可怕》,都在说着一点,努力的方向很重要,但关于努力的方向,其实都没有跳出每个情境的视角来阐述。

这本书,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利用复利效应理论,直接引出两个深层次概念,技术效率和认知效率。

技术效率:处理具体的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认知效率: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是因为停留在技术效率上,比如大多数人接到任务后,第一反应是,如何更快的完成,大家的关注点是我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就如同作者所说: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

“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学习的过程,便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你要提高认知深度,什么是认知深度?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为此,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但,光有这些知识是不够的,你依然会深陷“低水平勤奋陷阱”。

你成长慢,总是比不过别人,只可能是这一个原因

二, 如何才能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你需要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

1,学会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低水平勤奋陷阱”:摘记更多的知识;

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记忆宫殿法)。

例如: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2,需要具有两个心态: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

(1)绿灯思维

习惯性防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我们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呢?

心理学中称为“基本归因偏差”。别人出事儿,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儿,就是外部环境问题。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

(2)以慢为快,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3,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1)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反思作用:

发现知识误区:跳跃性假设;

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例子:损失规避效应”是指我们面对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时的快感。

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例子:对标管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习惯六:综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A    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B      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C      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2)以教为学

作用

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方法应用的技巧

a.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

b.在备课中,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3)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就是提高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

提高元认知与临界知识有三个步骤:

A  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

B    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

C    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例子:1万小时天才定律

核心: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4,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付费购买。

记录:客观事实,推荐印象笔记

记录三要素:如实记录,客观思考,思考过程。

所谓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一般而言会记下面几个问题:

A.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

B.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

C.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

D.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定期回顾:三个层次

周/月度回顾,主要是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

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

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三,发现和应用自己临界知识

为什么临界知识重要?临界知识可以更高效的解决问题:例如,很多时候,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解决复杂问题常见方法:麦肯锡的工作方法,将问题区块化,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解决。

但事物之间有更广泛而深刻的联系,简单的规律在影响着几乎所有事物的发展,所以难以解决动态不确定性问题。

1,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有好奇心,善于研究和归纳总结;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实际上,寻找和建立临界知识的过程,也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能够用更加底层、通用的规律解释,就不用新的假设。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临界知识其实是对事物更底层规律的总结,所以,找到可靠的知识学科就容易找到临界知识。一句话: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

2,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天赋,是你自然投入而熟视无睹的事情,是你不由自主,理所当然去做的事情。你的优势就是那些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事。在做你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寻找事物背后的规律。

3,如何应用临界知识:刻意练习,借助外部资源,预见性认知。

(1)刻意练习

第一,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第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2)借助外部资源

(3)预见性认知

有两个认知习惯阻碍着我们获得预见性认知,那就是: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解释的三个层次:现象解释、技术规律解释和通用规律解释。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即临界知识)+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培养预见性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多问“为什么”,掌握背后的规律,才能形成预见性。

4,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如何界定自己的能力圈?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尽可能多地掌握临界知识,综合地实践应用,才能在我们的能力圈范围内做出正确的、重要的决策。

四,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和应用

1,复利效应

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如何利用复利模型实现加速成长?

首先,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A导致B,B加强A”这样的事情;

其次,我们要尽可能地提高这件事情的利率;

最后,我们要加强这件事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六度分隔理论: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想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肯定可以通过6个人认识到他。

2,概率论

我们应当养成这样一种思考方式:过去的每一件事情的结果,是众多可能的结果之一。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也将有无数种可能的结果。

决策树理论:决策树可以画成树枝状的结构图,所以叫决策树。

概率和结果的评估不要主观,要用外部视角

所谓“外部视角”,就是说应该把我们自己的问题看作这个世界中一系列类似问题中的一个,以此为基础计算概率。

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坚持大概率发生的概率会更大,而小概率是一定会发生的,概率不是固定值,而是动态值。

总体概括为贝叶斯定理:指的是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先估计一个概率,然后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根据新的信息和反馈来调整原先的估计,从而得到更准确的概率判断。

3,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认知世界的方式,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价值: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成长慢,总是比不过别人,只可能是这一个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rh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