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解暑的香草蜜,清凉解暑的香草蜜……”清脆的叫卖声从下碑村的古巷里传来,待走近了,看见一个约摸四五岁的小女孩,站在一个大笸箩前,面向过往的游客熟练地吆喝。
小女孩红色底子金色纹饰镶边的穿着,稚气中不乏自信的声音,一脸童真无邪的表情,与古老村巷的石阶、远处错落的圆型土楼、庄前参差排列的大理石旗杆……构成一幅奇妙的图画,小女孩像墙角的一支小花儿,带给整个古村无限的鲜活,带给过往行人汗漫渺远的遐想。
过往的行人投给这个小女孩赞许的目光,也有停下来付一点零钱,品一品算是古村地道的小吃,丰富一下行游得体验。我们一行中一个同事老远向小女孩竖起大拇指,表示对她的赞赏。
“就是不吃!?”小女孩不屑的回敬一句,就是这句话,让我们每个人都不禁多看了她几眼。随后,一路上为了这句话议论了很久。也是这句话,让我一直到宾馆、到第二天,都是思绪阑珊。“就是不吃!?”,这种不屑里,有小女孩的自信,更有她在赞扬中对自己心中目标的坚定的把持,这,才是让我真正感动的东西:面对表扬,没有迷失,始终不忘自己追求的目标——期待卖出的香草蜜。
我见过许多小孩,很小的时候,在很多同伴尚在无忧嬉戏的时候,做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印证着一句古老的俗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如我的童年,虽然苍白、饥饿、迷惘填满了我的世界,但从很小开始和父母亲一起到田地里从事农村的劳作,从生活的艰辛中历练和成长,这样的经历,现在却成为我记忆中坚硬的雕琢,成为我至为感念的财富。
2002年秋,我在我家乡的中学任教,做初中一年级班主任,带两个班级的语文。有一个小男孩,黝黑的面庞、结实矮小的身材,嘴角有一些疮疤,因为经常迟到,成绩也差,时常脏兮兮的,给我的印象不怎么好,也因此我对他也多些关注。一开始,我在集体班会和课上批评了几次,没有明显的变化,我于是寻思着改变一些策略,直到我对他进行了一些了解以后,就不再对他批评,而改为鼓励。原来,他几岁的时候就死了爹,后来他娘出去了再没有回来也没有音讯,家里剩下一个老奶奶,小孩子过早的承担了家庭重担,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天天踩着凳子上灶台做饭,为奶奶也为自己,然后上学,放学回家又开始干活,这么多年了,小小年纪支撑一个家,他的毅力让我惊异。我开始观察他的一些细节,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进步,哪怕是日记中一句新鲜的话语,我都会在全班进行公开表扬。记得有一次,他在日记中写到:早晨的太阳像一个大烧饼,我馋得想咬一口。因为这一个比喻句,我把他的文章作为范文在班上讲读,所有的同学开始对他刮目相看,逐渐唤起了他的自信心,他开始在课上活跃的发言,课余的活动也变得很积极,学习成绩开始好转。
在农村,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看到许多小孩,特别是留守儿童,在本该活泼快乐、尽享呵护的年龄里,独自撑起自己充满无奈、孤独、期许和挑战的生活,在他们的世界,他们的幼小心灵里,永远都有一个没有卖出的“香草蜜”,即使有时候这个目标太模糊、太遥不可及、太沉重,但这是他们成长的动力。
我想到自己,因为的贫窭和凄苦,童年苍白、小学到中学懵懂中默默努力,几次险些辍学,饥饿是常有的事,学习成绩还不差,常常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但与现在相比,我们的环境不说与城里、就是与90后的孩子相比,都是相差太远。电脑、电视、手机、无数的课外书,我们想不到、看不到、不敢想。后来工作了,辗转漂泊,每每调动和易职,好想都是冥冥中注定的一样,都没有自己左右的余地,理想开始磨灭,激情开始消退,渐渐地被世俗的流光淹没,目标变得极其渺远无形甚至于消逝了——不知何时,我们已经弄丢了自己的“香草蜜”。
东坡居士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也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只要一个梦想保持50年,就会变成现实。但在我自己,不知道关于执著、浩气之类的字眼还能不能带来温暖和安慰,如果让我站在闹市或路口吆喝,我该吆喝什么?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挫折沉淀迷惘,美誉带来迷失,世俗消磨个性。久而久之,我们该吆喝什么?
谁动了我的“香草蜜”?旅行归来已经好多天了,坐落在鼓浪屿繁华的街市和苍翠的浓荫中的古色古香的豪宅、仿佛诉说依恋和温存的海边的浪涌、古老神秘的福建土楼……等等等等,印象已经恍惚,但下碑村古巷里卖香草蜜的小女孩,像我窗前默默开着的那朵明丽的小花儿,像暗夜远处一盏闪烁的明灯,虽然小,但却夺目,使我久久不能忘怀。2009年8月1日晚于办公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