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谈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曾经有个朋友问过我:“你现在读历史有什么用?”
对啊。现在又不是学生年代,不用应付考试,读历史有什么用?我又不是从事历史相关性的工作,我花时间读历史有什么用?
要谈为什么,先谈谈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读历史。
近一年多,自从我看完电视剧《新三国》以后,我就开始对这些接近正史类的电视剧产生了喜爱,随后接着兴致又看完了《楚汉传奇》、《毛泽东》,慢慢的开始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知。
而真正让我对历史爆发式的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点,就是在我看完三部的《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这部电视剧基本上是根据正史来拍的,从弱小的秦国一直讲述到统一六国。而这一段漫长的历史,就有如一段漫长的创业史,就好比如从车库里创业的苹果公司,起初的不起眼,到现今所打造的帝国。因为自己也曾创过业,从创业的角度来看秦国的发展史,也引发自己许多的深思。
然而在这一段过程中,虽然我没有得到什么具体技能上的提升,但我感觉自己在思考问题上,心智上成熟了很多,这是一种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除了中华史,我同时也在读世界通史。从东方文化,跨度到西方文化的学习。
以前读书时,我们都很害怕西方的历史,因为涉及宗教的问题你读不懂,外国人的名字也特别难记,文化的差异也扼杀了我们学习的兴趣,那我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西方历史产生了兴趣呢?
其实也是因为一段偶然的经历,而让我走进了西方史学的世界。
今年春节,我们一家子人去了东欧旅行,这也是我第一次去欧洲旅行。说实在的,在旅行期间,导游讲解了很多欧洲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我虽然也有听,但更多的是沉浸于那些特别的建筑和美丽的山川景色。
我是一个很喜欢买书的人,当我旅游完回来之后,我打开书柜发现有一本书,叫《欧洲极简史》,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买的,想着刚去完欧洲,趁热打个铁,就拿出来看了。结果这一看,我就被西方的历史吸引住了。导游的一些讲解,仿佛在耳边徘徊。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经历整个中世纪,到工业革命乃至欧盟建立。从宙斯到耶稣,从基督教到伊斯兰教,一下子把整个欧洲发展史串联起来,解决了我曾经很多的不解,理解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感觉自己整个文化格局都不一样了。
如果有机会以后再到欧洲,也许我追求的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去感受那一份野性十足而又具有浪漫情怀的人文。
所以我开始转变喜欢读历史的关键点,不是被迫的,也不是因为写文章而读,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成就感,促使我不停地阅读,而阅读让我有了提升的成就感,周而复始的形成了一种正循环。
以前读历史与现在去读历史,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
有。体会很深。
学生时代,我们学历史,理所当让的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所以选择了死记硬背。学生年代的我们为什么不觉得历史有用,或者说看了没什么感觉,是因为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任何的社会阅历。
当现在出来工作以后,见过这么多的人,经历过这么多的事,炎凉世态,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人情冷暖,再去读历史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的共鸣点。
当你读到某个故事,或者某一个细节的时候,因为有了阅历,你会不自觉的联想到很多自己身边曾经发生过的事,从而引发深思。
当年秦国的李斯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他看到两只老鼠,一只在厕所的,一只在米仓的。同为鼠,一只瘦弱,一只肥大,如此的差异,从而得出了“老鼠哲学”:一个人能否有出息,取决于你能不能给自己选择一个优越的环境和好的平台。人的贤与不贤,决定于他所处的地方。
李斯能悟道这样的哲理,与他的阅历有关,而这一次联想和思考,彻底的改变了他一生。因为我有过创业的经历,当看完秦国的发展史,看完它怎么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国,慢慢的一步步的“创业”成为诸侯国,再到统一六国,无论是管理,还是用人,还是“市场”的开拓,都有很多相似和借鉴的地方。
所以当现在再回过头去读历史,你会发现很多的故事,仿佛就是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面镜子,而当年龄越大,经历的事情越多,这种感觉会越发的深刻。
那读历史对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帮助?
第一,让我更加清晰的感知到自己所处历史时间上的坐标。
世间万物都有其因果,而周而复始的前因后果形成一条延绵不断的时光轴,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人,看到的物,看到的事。
比如现在30岁的你,你的性格、容貌、学识都与你过去的成长有关。再比如现在的英国为什么要退出欧盟,再往前推为什么要建立欧盟,为什么会爆发二战等等。
有了时间的感知,就知道目前世界发展的进程,从而让我更加深刻的认知到世界的变化。
第二,提升了我的内在修养,更多的体现在为人处世上。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国银行上班。大家也知道,在国企上班,是有许许多多的职场经验需要自己去揣摩和感悟的。我们入行的第一天,大BOSS跟我们新人教育的第一句话就是“做事先做人”。
纵观历史的兴衰更替,成与败,都是有迹可循。事在人为,人最为关键。贪,可鉴智氏和项羽;色,可鉴烽火戏诸侯和献公宠骊姬;勾心斗角,可鉴后宫是非之地;晋升,可鉴子楚的四行;为官需看曾国藩,为商需读胡雪岩。
小故事,大道理。也许看了几个故事,会感受不到用处,可是当你坚持下去,你会感知到那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你的是非价值观,影响了你对世事上的判断和决策。
第三,提升了我的触类旁通能力。
历史看上去很长,但真理却万变不离其宗。历史虽是记事之书,但我们探求的是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而事则只是一事。所以要学会举一反三。
其次,现在进入了碎片化学习的年代,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一种体验:你在微信上看过很多的故事,到头来都忘记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把这一个个的“理”整理成自己的底层知识骨架。当你看到一个故事并分析其理的时候,就把它安放在骨架的某一个枝干上,如果没有,则新建一个枝干。长此以往的坚持,你会发现不仅培养出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积累了自己的素材库,得到一种旁征引博的能力。
毕竟,事实胜于雄辩。
第四,提高了我的格局和认知。
自从近一年开始读历史后,在我的本职工作中,再也不仅仅只是完成本职工作的任务和思考本职工作的事情,而更多的是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把公司放在行业史里去思考发展的方向,去思考公司决策的优与劣,部门的设置,人员的调配,公司的外交。虽然我仅仅只是一个打工者的身份,但我有思考的权利。
其实读历史是一种“中药”式的影响,而不像西药式的立竿见影,需要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潜移默化的。因为读历史不会在一个具体的事物上马上促成效果,但它却无处不在。
比方说,如果现在的你要考律师证,看律法的书籍当然最有效;如果现在的你要出国留学,看雅思托福的书籍当然最有效;你要学习营销,看市场营销的书籍当然最有效。
但这些都是眼下的用处,是短期的。当你到达一定的高度,或者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你会发现你目前的见识和知识结构都上不去了,支撑不起再往上攀爬的野心,这是便形成了瓶颈,形成了你成长的阻力,企业发展的阻力,此乃格局受限。
纵览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是一个“历史迷”。
秦国的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始皇都喜欢研究法经、法家历史书籍,最终横扫六国,统一中国。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在吴越争霸中灭吴王夫差,勾践想着任命范蠡为宰相。但范蠡深谙历史,他借古鉴今,知道伴君如伴虎,早晚是一刀。于是,范蠡带着西施连夜逃跑,逃到齐国。而后来用他的历史智慧去经商,范蠡成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全国首富,富甲天下。
拿破仑从小就喜欢研读历史,是个典型的“历史迷”,而积累的大智慧最终帮助他横扫欧洲,几乎统一了欧洲大陆。美国总统华盛顿从小就对世界历史了如指掌,最终却用孙子兵法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大不列颠殖民者,建立了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
我们伟大的毛爷爷,不仅是一个“历史迷”,同时还是一个“书迷”。读遍四海之书,深谙人性与用人之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自称为风清扬的马云以前仅仅是一名老师,但他从小喜欢历史。他对历史智慧有深入的研究,最终用历史学来的智慧去创建阿里巴巴,才有了今天的阿里巴巴商业帝国。
读史以明鉴,知古以鉴今。
历史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智慧。
这就是我现在喜欢读历史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