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16902/cc41f1162aab93e3.png)
一周前,我写了一篇关于《呓语》的文章。
有好友给我留言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6902/a97fc274f33c834a.jpg)
我回答她: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6902/dda0c57322d0b0d7.jpg)
我的生活,主旋律还是幸福的。
能力与欲望基本匹配:想要的不算太多,而又恰好,我爱以及爱我的人们都能给足我,仅此而已。
只是我总觉得:人,生而孤独。
总有一些细微而又深刻的感受,被埋藏在你心里,仿佛任何人都无法触达,而语言的表达又太无力。
而音乐的共鸣,只是给我们这些无法言说的情绪,找了一个小小的出口。
我把有关《呓语》那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时,有一位平时很少联系的男性好友,给我发一段很长的留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6902/3f7ba72c603b4c81.jpg)
当时,内心有一种被扎中的感动。
是的,那些能击中心脏的音乐,常常是因为它与我们人生的某段故事产生了共鸣——快乐的故事可以轻易说出口,而往往最无法言说的悲伤,需要音乐作为引子,才能找到出口。
跟音乐一样,文字也能产生共鸣。
很多时候,你写的只是自己,而当文字遇到那些能读懂的人时,我们彼此就都得了安慰——“世界上不仅仅我是如此,孤独感被瞬间撕裂”的那种安慰。
感受这种东西很微妙。
比如我今天推荐的背景因为,日本组合ラムジ的《PLANET》,乍一听节奏很是轻松愉快,我却同样能在单曲循环的时候,慢慢泛红了眼眶。
回头再去搜索歌曲的中文翻译时,才知道这首歌里埋藏的,是“爱而不得”的遗憾。
你看,哪怕有语言的阻隔,节奏的误解,但感受的传递,依然是无障碍的。
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
我的心里装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容易被身边的人调侃“想太多”——想太多的人,最终都需要为自己所想的一切,找一个容身之所。
有人选择了创作音乐;有人选择了书写文字;也有人选择了涂鸦绘画……所以,有了创作。
对我来说:
——写字,可以让我整理缠绕在脑海里的思绪,让它们排列整齐;
——阅读,可以让我脱离自我束缚,看见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可能;
——音乐,可以让我不知不觉中埋藏起来的感受,缓慢地流淌出来。
如果,有一段时间,你们觉得我的状态不好,那必然是我有太长的时间没有做这些事了。
我把自己困在世界的俗事里忙碌,忘了让身体休息,让灵魂跟上它的节奏。
无休止的奔忙,无休止的欲望——不管是忙碌的状态,还是流动的金钱,都会给予人一种假象:我很忙,我很充实,我过得很不错!
但总有一些缺失,不是你选择无视,就可以把它填满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心理专家来分析我们,也不需要一个专家来给予建议,但是我们都需要一个会聆听故事的人,陪我们说故事——不管是用音乐、文字、绘画,还是其他的方式。
这是我选择在这里写字的原因,我的文字里有故事,我相信,它们总能遇到一个能读懂的人。
当一个人,可以彻底坦诚地说自己的故事时,也代表他可以真实地面对自己了——自觉,是自我疗愈的开始。
正因为有各色各样的感受,我们才称之为人;也正因为你的感受与众不同,你才是独一无二的你。
我们为什么要抗拒消极情绪呢?
创作的根源,既然可以是由衷的幸福,那么肯定,也可以是极致的痛苦。
写字也好,发朋友圈也好,不需要只拾取生活的小确幸,也可以保留那些无法摆脱的小确丧。
毕竟啊,问题存在的根源不是情绪本身,而是情绪背后,那颗不断跳动的心。
只要有一颗温暖善良的心,你的作品就会是有温度的。
我喜欢的音乐,那些能够让我有触动的音乐,是不管它里面埋藏了多少悲伤和挫败,但最终都能归向温暖和平和的,是能给予人力量的。
《呓语》这首歌,我很多朋友都听哭了。但是,我觉得它的主调不是悲伤,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毅然的斗志:如果你不想改变,那就不改变——原谅自己,这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哭了就哭了,哭完之后,力量满满,也能收获幸福满满。
这,才是音乐之于我的意义。
人生,本无定性。
不管是悲,还是喜,都可能导向幸福,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良善而慈悲的心。
一个善良的人,心里有温暖,行为体现包容,再苦的生活,他也能爬得起来。因为能照亮前路的灯,不在别处,就在他自己的心里。
——当然,这个过程,所历经的艰辛,也只有他自己能懂。
能够创作的人是幸福的,因为当你把这些艰辛写出来,导向温暖,你在照亮别人之前,第一个照亮的人,就是自己。
阅读、文字和音乐,是我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武器,无往而不利,我也会把它们逐一交到我孩子的手上。
然后告诉他:
学习去点一盏灯,也学习去找到别人点亮的灯。当微光照亮微光,我们才能发现这个黑暗的世界,最真实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