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手记# 家里·年里

作者: 这是小伢 | 来源:发表于2018-02-28 18:03 被阅读19次

    01

    两年前,第一次时隔半年从远方回家。

    下了高铁,拉着行李箱,矗在站台,身边是不断往前的人流,同样的大包小包、同样的归心似箭,辨不清模样。我就这样傻傻站着,望着前方,不知今夕,仿佛一朝穿越。

    后来便再也没有过这种心情。

    其实作为一个大学生,虽说也算跨越小半个中国孤身求学,可在这样好玩的年纪,又拥有一群志同道合一起疯癫的同学朋友,回家的味道便淡了许多,也想家,但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情感寄托,纯粹就是想家了,回家休息休息,见见以前的好兄弟、好闺蜜。

    02

    我家在浙江的一个小县级市,我们这里说不上乡村,也谈不上城市,可能是处于其中的过渡阶段吧。市中心,同样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不到二十分钟的车程就可以看见田野与民宅区相互交织。

    站在家门口,低头是一条清澈的大河,河对岸是开阔的田野、栽种着成片的树木和一垄垄的蔬菜瓜果,远处是户户人家、多是独立的三层小楼房,更远处依稀能瞧见矗立的高楼、四射的灯光。就是这样乡村与城市的结合,和谐着,生活着。

    家门口的风景

    03

    说起春节,大家都会齐声感慨年味淡了。不知是我心大还是本就如此,我眼里的春节倒是变化不大。我们这里还保留着很多传统习俗,也是到了大学,跟北方的的同学聊起,才惊觉我们的习俗之丰富,她们常戏称我像是活在书本电视里的人。

    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神上天的日子。傍晚时分,厨房煤气灶前,几样小菜、两杯酒、三炷香、一串元宝、一本佛经,嘴里絮絮念叨着,灶神老爷您二十三上天,正月初一早点回来,保佑一家人幸福安康。

    腊月二十七,是请车神的日子。天才亮,到了时辰,就该向大门口停好车子,在车前摆上一张方桌,摆上蔬菜豆腐、水果清茶,点上香,虔诚地祈祷车神保佑家里人头脑清醒、出入平安。

    大年三十,就是过年了。我们这里过年的日子都是自己挑选的,一般选在年底的最后一个星期,具体日子全凭个人喜好。我们家倒是一直选在正日子,也就是大年三十。

    一大清早,就都忙活起来。爷爷奶奶是掌舵人,一手操办,爸妈和我就只能打打下手。先是请年菩萨,后是祭拜祖先,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一桌饭菜,品种不同、数目不同、摆放位置不同;前者单单一张桌,后者还要围上一圈椅子;前者只要家长烧香主祭,后者还需家中老幼都上前叩拜;其他像是祭祀说辞、焚烧的佛经元宝、燃放的鞭炮也是各有差异。

    一年“大头“的祭祀诸事完毕后,才真正开始我们的年夜饭。端上盘盘热菜,必不可少的头汤、“吃了才长一岁”的白斩鸡、团团圆圆的汤圆,洗净碗筷,啊姨他们一家也到了,八个人围坐一桌,喜笑颜颜、春意融融。

    正月初一,穿上新衣服,喝上一碗豆粥,一家三口就去往妈妈娘家拜年。

    爷爷在准备请过年菩萨

    04

    现在仔细想想,其实这些传统都带着封建迷信的味道。

    我们这边的奶奶外婆一辈人,退休之后都会选择念佛。此念佛又非彼书上的进寺院念经礼佛,这更像是历史上曾一度在中原大地广为流行的佛教和迷信在民间的遗留。

    家在附近的老人们会自发形成一个念经圈,哪天去哪户人家,由几个人念什么佛或者什么经她们都是心中算计着的。像我这等孩子就只能窥见奶奶每天凌晨四点多就要起床准备,一天总共差不多也要念八小时,通常连续几天下来,喉咙都哑了。

    劝劝奶奶,却是心甘情愿,一来觉着平时生活全仗菩萨保佑,二来念的经佛也都是平日大大小小的各种祭祀里都会用到的。也是,掰掰手指,一年到头,确实有很多的祭祖和祭拜神明的活动,像什么观世音菩萨生日、清明节、七月半等等。

    今年我奶奶七十了,便在爷爷正月初六生日那天,一起点了两座油灯,一座七七四十九盏。听奶奶说,这生日点油灯也是做祈福延寿之用。那天,阿姨夫妻两人也就是爷爷奶奶的女儿女婿照看了一天的油灯,不时地拨灯芯、添灯油。奶奶和她的一帮经友则是在太阳升起之时便开始念生日经。妈妈就在厨房帮忙烧饭做点心了。

    这些习俗说来也是迷信,费心费力费钱,但也不好一棒子打死。虽说我们这代从小就接受教育,要摈除迷信、信奉科学,但这些在老一辈人心中早已是融入骨血的习惯与存在,而且经历时间淘洗,这些遗留下来的民俗,也是有一定价值的,并没造成什么大危害。

    念佛,让她们在年老无味的阶段有事可做、心有所依;祭祖,是对祖先的尊敬与纪念,不忘根本从来就是中华传统;祭拜神明,则有点类似宗教信仰了,信仰本就是让人安放迷茫的心灵、宽慰世俗的艰难痛苦,但这又不如西方国家的宗教盛行、信仰扎根,也就是心里相信着,平日里照常生活,日子到了、就去祭拜一下,既内心安然,又不至迷了神思。

    换个角度思忖,倘若没了这些年前年后的习俗祭祀,这春节的味道也是要打折扣的。尽管我对这些不熟悉,小时候是没了印象,大了些便是自个玩自个的,也从来不去关注,顶多就是瞅上两眼,次数多了,也就知道个大概。但就因为了这些,爷爷奶奶的忙前忙后、不同平常的活动、跪拜时的郑重与虔诚、与记忆不断重合加深的场景,才真真切切觉着,我们是过年了。

    与五湖四海的大学同学侃聊时,说起家乡,竟是不觉自己的乡土味,反以拥有这相较之下繁复的习俗为荣,像个炫耀自己珍藏的七岁小孩。

    生日油灯 奶奶们在念生日经

    05

    不过,这些习俗想是也存活不了几代了。我们这里的传统兴盛有其历史原因,也与生活布局有关。

    民居与小区相比,还是占了上风,大家都是单楼聚居,邻里之间也是常常串门,一个村的几乎都认识,哪户人家娶了个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不到半日大家就都晓得了。虽说也不比真正的农村生活,倒也是保留了传统习俗繁衍生息的生存之境。

    那些住进了小区、搬进了高楼的人家大多听说简办了习俗,甚至是取消了,想也是合情理的。这些人家多是成家的中年人也就是父母辈的,本就对传统知晓有限、又受了全球浪潮的冲击,先前也全是靠老辈人主持的,自然是能力不足、热情有限,又加之小区不比民宅场地开阔,也更珍视清洁,也就更加懈怠了。

    再过十年,等我们这代成家立业,想必是忘得更多,或者完全不知、不甚在意,这习俗也就慢慢地被遗忘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不免可惜,却也是必然。

    这样想想,一年年的,春节到底不同了。

    不说传统习俗的逐渐失守,原先正月走亲戚吃饭是主流,现在除了必要的宴席诸如生日、婚宴,大家大多选择了省下办酒席的钱,或是出门旅行、或是积攒起来。

    还记得前两年,从初一到十五还是走马灯似得从这户吃到那家,没有什么缘由,就是吃个饭大家热闹一下。相比下今年是格外冷清,除了两场宴请新婚夫妇的酒席,便就每日呆在家里,吃饭睡觉,不是时常响起的鞭炮倒要恍然忘了才是正月伊始。记着自己曾经也是吐槽走亲戚、厌倦吃酒席的大军一员,现今这走亲访友真少了,却又惦记起来。

    过年嘛,总要热热闹闹的。

    06

    日子一天一天地走,转眼就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了,这春节也要结束了,我也该回学校了。

    总还一心念着家,想着春节。多多少少的遗憾烦思,总也抵不过住在家里,过着春节,暖在心里。

    躺在自己家的床上,便是暖和;家人都聚在一起,便是幸福;国人都欢度春节,便是中国红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还乡手记# 家里·年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sc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