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书单狗,也不想去推荐各类必读书单。因为每个人对书的需求不同,理解和认知也不一样,就好像有人非名牌衣服不穿,有人却喜欢逛街头小店,各有各的好,谈不上谁更高级有品位,谁更平淡无亮点。就我个人而言,每个时期喜欢的书籍类型也是不一样的。大学时特别喜欢浪漫文学,三毛,张爱玲都是我喜欢的。工作后突然觉得职场错综复杂有点措手不及,于是一些职场小说和人际沟通类书籍成为我的首选。后来生下宝宝,育儿书籍又成为主要的类型。
很多人迷信书单,尤其是名家推荐的书单。可我觉得每个人的阅历积累阅读水准都不一样,适合他的不一定适合你,你喜欢的也不一定是别人愿意阅读的。所以,总结来说,选书如同女人选择文胸,有人喜欢挺括,有人崇尚丰满,本是很私密的一件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技巧可循。
第一,经典作品必不可少。那些历经时间洗刷,经过无数人阅读见证的作品,没有一本粗制滥造的。对于经典,没有最爱,只有更爱。比如《红楼梦》,《百年孤独》,《傲慢与偏见》这样的经典之作,喜欢就入手,买回家放在床头慢慢阅读。还可以隔段时间翻出来重复阅读,每看一次感悟都有不同。不过外国名著需要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会大有帮助。每次书店活动或网上折扣季我都会购买一部分经典名著。这就好比一桌饭菜,总需要一道主菜来压轴一样,不然一顿饭吃下来索然无味,竟再也没有吃饭的兴致了。经典作品还有一个好处,可以让阅读者的整体思维框架得到提升,尤其对从事写作的人来讲,经典名著上面可以学习的内容很多,构思布局,人物场景,语言风格,随便一个点都是可供学习的材料。
第二,根据书中提到的书进行跟踪阅读。这点类似推荐,但区别在于它不是完全的书单目录,而是包含基础的介绍,如果你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你很喜欢的作家的书,而书中提到的书也有简略的介绍,你大致可以判断出他提到的这本书自己是否感兴趣。比如我在余秋雨《何谓文化》中提到的《礼记》《离骚》。因为古文理解起来困乏,之前古文读得很少。但买回来一看的确是自己喜欢的风格类型。这样既节省了选书的时间也不浪费书费。
第三,淘一些你有印象的书籍。读大学时,偶然看到那句“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突然对这句话爱得不行,于是开始看王小波,从《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到《爱你就像爱生命》,他的经典都被我翻出来。那种幽默式的自嘲,深刻的关怀和反思,让人拍案叫绝。这样的书单源于某篇文章,某个广告甚至朋友的签名,一句让你为之喝彩的话语而追根溯源找到书籍本身。这样的感觉就像是在朋友的婚礼上遇见一个姑娘,只看清了她的轮廓,是你喜欢的风格,于是各方打听,追寻探究,最后终于和她联系上,得以窥见全貌,她的举止,她的言行,她的着衣风格,你终于能够深入了解。或许成为朋友,甚至成为恋人,都是有可能的事。
记得余秋雨先生曾说过:找书其实就是找自己,找一个比今天的你更出色的自己。在同样心理结构当中,可以完成很灿烂的生命。所以凡是找到伟大作家中有几个很喜欢的话,千万不要放弃,你要认真抓住,认真阅读。
深深认同秋雨先生的观点,找书,即是找自己。读出更好的自己,完成灿烂的生命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