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7 星期三 晴
正在写作迷茫的时候,读到了贾平凹写给友人的信五则,他从五个方面详述了写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茅塞顿开之感,也有诉诸笔端之意,与大家共享。
第一封信:从“我”走向“我们”
此部分主要是和友人讨论了文章的选材问题。他在文中提到,国家正处于大变革时期,现实生活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题材。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题材。
可是,真正的大题材往往是在选择着作家的,如果大题材选择着你,你也就是有使命的、受命于天的作家了。
他提醒他的友人要热衷现实生活的题材,不能总是空坐在书斋,刻意制造新奇。
其实,这是我们很多作者存在的问题。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轨道,在单位做着驾轻就熟的工作,在家里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觉得生活就像平静地湖水,偶有波澜,也没什么惊涛骇浪的大事件。
到了年龄,读书也成了很困难的事。种种娱乐的诱惑,拖延着我们当初制定的计划。输入的贫乏,也使输出面临枯竭。
不善于观察,不深入到生活中去,坐在家中,凭空想象,写出的东西空洞单调,很难写出现实生活的“真”来。
最终会因为题材的匮乏,使刚开始写作的雄心,慢慢变成了搜肠刮肚,最后导致弃笔停写。
所以,勇于走出去,去挖掘现实中的种种题材,每个写作者都应该有意地训练自己敏锐的观察力。
我发现简书里的很多作者,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通过与各行各业的人攀谈,或干脆“道听途说”,然后经过加工,成为自己故事或小说的素材。真是特别值得借鉴。
我们在刚开始提笔时,经常会从“我”写起,但是,“我”的生活毕竟有其局限性,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所以,必须像贾平凹对友人所说,从“我”出发,无可厚非,但从“我”出发要走向“我们”。
走向了“我们”才能得到“我们”大众的认可,否则从“我”开始又回到“我”,就只能自我欣赏了。
本文还谈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经常扪心自问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写作?
做为一位作家,贾平凹也经常这样问自己,我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当然,做为一个职业作家,他可以说,自己是为写作而生的。
但是,他认为"其实这很可怕,我感到我周围一些朋友,当然也包括我,常常是为了出名,为了版税,为了获奖去写,写作就变成了一种委屈。"
他说,当初他是个无名作家时,无功利心地写作写出的东西,并没想着发表出版,完全是要安妥自己的心。
这样的作品虽产生争议,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许多麻烦,但可读的人多些,且能读得久些。反之,他一旦想写些让别人能满意的作品时,反而写得很糟。
做为一种爱好,我开始动笔了,到现在也写了十多万字。但停下来时,我也经常地问自己,我为什么写作?
如果单纯的是爱好,把自己这半生的经历,所见所闻,人生感悟,做为一种积累记录下来。不为了教育别人,哪怕能让自己看清自己,也是一种收获吧!
同时,我也希望我的想法和感悟,能写出来与别人共享。能引起共鸣更好,如果不能,那我希望,他们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通过写作,我发现我变得善于观察,对身边的人和这些普通的人过的普通的日子,有了新的感悟,使平淡的生活有了微澜。
通过写作,我又重新开始读书,不再囫囵吞枣,而是细细品味。好词好句,奇妙的构思,精彩的情节,都成为我在自己的写作中,可以借鉴的东西。
365天无戒极限挑战营 第47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