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一家全国连锁的烤肉店做兼职,不算大的店面,loft的格局,十几张桌,呼朋唤友来之,亦或者是应景而至来之,令人惊异的是在节假日竟然可以排到上百号,不乏等了三四小时后看遥遥无期的长队叹气而归的人。
但是真的那么好吃么?用机器切割的整齐肉片,称量的分毫不差的重量,毫无油烟的饭店。不禁为了那些肉可惜,也不禁为了食者可惜。

这两天看有幸看到了梁道长写的《味道》,介绍说,这本书不仅仅是饮食,而是历史,经济,政治,哲学,散文甚至人类学札记。个体肉身的食欲满足和知识乐趣的情趣相加,愉悦了时光。
坐下来,喝杯茶,看看这本书,然后起身或许做一份简单的一人食,或许做些大盘的家常菜,肉的纹理在油的慢火下渐渐显出真身,时间的很多意义便在于此刻的烟火气息。

小乐趣
现代人都觉得自己过得不是真实的日子,而是没有意义的一连串伪装,所以我们对其他地方的日常生活感到好奇,觉得他们的生命才是最“本真”最有意义的。因此我们比古人更爱旅行,想亲眼见证亲身体验异乡人的真实生活。
19世纪英国绅士:他们会称赞一个人的朴实和惜物,低调而不张扬,却绝对不会把看得见的奢华当作品味,尤其不会把它当做绅士的品味。
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会把品味许给了奢华,让空洞得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
站在灶前诚诚恳恳,兢兢业业,朝气十足,彬彬有礼,这也是好小吃的象征。
食物是文化的一环,文化流动不居,大胆越界,只有国家;现代的民族国家才会死死地画地为牢。
天妇罗原来乃葡萄牙人所创,直到十七世纪传入日本。拉面和乌冬源于中国,在二次大战后,各种类型的拉面档才又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遍东瀛。
日本曾有一千多年不吃畜肉的历史,在那个年代,他们可真正的“肉食者鄙”,只有地位地下的草根才会“被迫吃肉,如果有身份的人偶尔吃肉,那多半是为了进补食疗,故又套用佛家术语,称肉食为“药食””。

就以日本菜上碟的摆饰来说吧,我们不是常常在上面看到一枝枯得只剩下叶脉的枫叶,又或者几朵含苞待放的樱花吗?它们的作用就是千利故意摇下来的树叶一样,一方面是用于人为刻意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意趣;另一方面则是要提醒客人季候的变化,把节令推移的神功纳进创作者的功心布局。
想起来小时候的八分熟牛排,和曾经兴致勃勃去日料店吃的拉面,不禁自嘲一下。说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同时,其实也有满汉全席吧,哈哈。
如果你愿意,坐下来静静地去看这本来自文化食物交杂的大餐,不妨看完后一起分享感受。
by阿夏,希望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