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悦读论语》之辩析“子路宿于石门”

《悦读论语》之辩析“子路宿于石门”

作者: 永哥晋城大锅饭总部发起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9-24 21:48 被阅读0次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57篇。

《论语宪问篇第十二》第36篇: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石门是鲁国都城的外门。这几句是讲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魏国返回鲁国,子路先行,在石门住了一夜。

晨门,即早上看守城门的人。第二天早上子路进城时,看守城门的人问他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儿来。

看守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行不通却硬要去行的人吗?

胡氏曰“晨门知世之不可而不为,故以是讥孔子。然不知圣人之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也。”

李里在《论语讲义》中注解——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为人类画出了光明的蓝图,指明了通往光明的道路。虽然要实现这一理想是十分困难的,但为了这个伟大的理想孔子和他的追随者们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所以当时的人们说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

钱穆注解——本章当是孔子周流在外,使子路归视其家。甫抵城,已薄暮,门闭,遂宿郭门外。晨兴而入,门者讶其早,故问从何来。子路答自孔氏。盖孔子鲁人,人尽知之,不烦举名以告。晨门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正见孔子时必在279 外。若已息驾于洙泗之上,则门者不复作此言。此门者盖一隐士,知世之不可为,而以讥孔子,不知孔子之知其不可为而为,正是一种知命之学。世不可为是天意,而我之不可不为则仍是天意。道之行不行属命,而人之无行而不可不于道亦是命。孔子下学上达,下学,即行道。上达,斯知命矣。然晨门一言而圣心一生若揭,封人一言而天心千古不爽,斯其知皆不可及。

南怀瑾注解——孔子为圣人,重心就在这个地方。而孔子的难学之处也在这里。另如老子、庄子等很多学问高超、修养深邃的人,知道面前这个时代无可挽回,他们就退隐了。后来唐代有位知名的文中子,(本名王通,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就是他的孙子。)儒、释、道三家的学问都通。在隋炀帝的时候还年轻,有志于天下,但到处碰壁行不通,看到当前的时代不宜施展才学,于是退下来讲学,培养下一代,教化年轻的学生,传播种籽。后来唐太宗的开国名臣,如房玄龄、杜如晦这一班人,都是他的学生,他的目的达到了。所以他死后,门人尊谥他为“文中子”。

人若能成功,不外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又以人和为本,而人最难和,若机缘不对,则很难成功。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悦读论语》之辩析“子路宿于石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cw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