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216篇。
《微子第十八篇》 第7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这则论语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上讲过,非常精彩
子路跟在孔子的后面,一路行来,遇到了楚狂接舆,遇到了长沮、桀溺,这下又遇到了荷蓧丈人。丈人,拄杖之人,“丈”通“杖”,拄着拐杖的人,肯定是老人了。这位老人还用拐杖挑了一个竹篮。“蓧”读(tiào),指装草的篮子。
《论语》里的人物描写,往往是几个字就把这人的精神状态刻画出来了,而且很有趣味。用拐杖挂了个篮子在那儿走,一下子人物的风味就出来了。
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
老头道:“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晓得你的老师是什么人?”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锄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
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作饭给子路吃,又叫他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报告了这件事。
孔子道:“这是位隐士。”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开了。
子路便道:“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不管呢?你原想不沾污自身,却不知道这样隐居便是忽视了君臣间的必要关系。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尽应尽之责。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此则有两个重要之处,前辈名家有不同注解。
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针对谁说的?
有三种解释:丈人自己,子路、孔子,杨伯峻先生认为指子路,而且得到了李零、傅佩荣等的支持。
南怀瑾先生等认为指孔子,即丈人对孔子的讥讽;
钱穆先生注解——据下文,丈人甚有礼貌,似不邂逅子路即予面斥。所以他主张是指丈人自己,赵又春先生在《论语真义》中更赞同钱穆先生。
二、最后“子路曰”一大段话,是针对谁说的?
丈人已走远,不可能是他,也不像子路自言自语,钱穆先生认为是指子路和他二子说的,杨伯峻先生认为子路便道,但有点接不上上下文。
赵又春先生在《论语真义》中认为这是孔子说的,多了一个“路”,按他的说法,最后一大段话就是孔子本人说的,这样,这则论语整篇就比较好理解了,我更赞同赵又春先生的分析。
孔子说:“一个人不出仕,是不义的呀。长幼之节不可废,君臣之义又如何可废呢?为要清洁己身,把人类大伦乱了。君子所以要出仕,也只是尽他的义务罢了。至于道之不能行,他也早已知之了。”
这段话可说是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主张的注释。
尽管他知道“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还是要积极入世,努力奋斗,为此奔波一生,赵又春先生认为“知其不可”是孔子的认知领域,而“为之”是孔子的道德命令,前辈大家为注《论语》皓首穷经,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今天长达两年多的微信群中讲论语。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