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一周,有天下午时间得当,去接幼儿园接宝贝放学,不成想看到这样一幕:一男生的爷爷奶奶围着老师不断质问:你们班小朋友欺生吗?我们家宝宝从小到大都很乖的,从来没被批评过,是我们一直表扬长大的,怎么到你们班上,被小朋友说讨厌他,不喜欢他了,搞得现在他不愿因来上课,你们老师到底不会带啊……
“怎么回事啊”我小声问旁边的浩浩妈妈。“嘟妈,你不知道,班里新转来一个小男生,自带攻击性,打架还咬人,你看,我们浩浩手指都被咬肿了。咱们班以前多太平啊,怎么转来这么个调皮分子啊。”浩浩妈妈不满的给我嘟囔道。“反正我给老师说了,如果这个还真不转学,那么不许跟我们浩浩挨着坐,咬人,那保不齐后面还会出现什么事呢?”
后来因太久没有去接宝贝,先了解下他近期在幼儿园的整体情况,故晚跟老师聊了一会,才知道事情缘由经过。原来放假前一周,班里新转来一名男生。按理说,中途转班的学生,应该在新环境会有个排斥和惧怕的过程。但是这个孩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自带攻击性。一个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他的凳子,他拿起别人的手就咬了下去;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拿错了他的东西,他伸手又打了别人,他做的每件事都在没有任何语言表达的情况下,直接动手。没有一周,他继而连三和班里三四个小朋友起了冲突,家长纷纷到学校告状,要求该男生离开他们班,小朋友们也纷纷表示,讨厌这个新来的同学,不想跟他做朋友,不喜欢他在他们班级里。本来老师想等空了约谈下他们家长,结果没等老师找他们,他们自己就跑来兴师问罪了。
“嘟妈,你说这叫什么事?自己孩子犯错还有理,还不能批评了,口口声声一个他们孩子是在表扬下长大的,没有受过委屈,难道你们家孩子是圣人啊,不会有缺点?”老师在被质问后,牢骚满腹的说道:“我们老师肯定要恩威并施啊,不可能放任错误不管,也不可能一味表扬对不对,不然孩子怎么进步成长。”
听着老师这番话,我不禁脑洞起一些画面:中国教育的两大极端。一个是拼命宠,孩子就是全家的天地,就是王子公主,就是完美的无可挑剔,每天对孩子都是“你真棒”,“宝宝就是聪明”等等;另一个就是棍棒下出孝子,孩子必须严加管教。做对是应该的,做错就如同十恶不赦,不能原谅。各种批评话语脱口而出:“你怎么那么笨啊 ,这么简单的错误都会错”,“你是废物吗,给你说了多少遍了”等等。
这些场景相信所有人父人母都似曾相识。难道这样极端的教育方式,真的就能浇灌出国家需要的高尖端人才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长期在批评下成长的孩子,势必会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他人,产生自卑感和懦弱感;而长期在表演下成长的孩子,看似未经历过挫折,应该是一帆风顺,自信满满,其实仔细观察,这类孩子多有敏脆弱,求胜欲过强等特征。
教育,作为时代的热点,一直被研讨和关注。如何做孩子成长之路的正确指引者,一直是我在不断反思修正的问题。拜读了很多专家的公众号,看了很多育儿的课题研究和文章,似乎答案都不尽人意,直到读了《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被讨厌的勇气》是由著名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共同编著而成。岸见一郎为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他自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是精神科医院的心理辅导师;古贺史健作为自由作家,以对话创作最为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他创作的极具现场感与节奏感的采访稿广受好评,采访集《16岁的教科书》系列累计销量突破70万册。两人在该书中以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勇气为论点,阐释了如何在繁杂的日常琐碎事务中处理自己与父母,爱人,孩子及朋友之间的关系,进而认可自己,收获自己的幸福。
其实针对教育,家长们通常都过于缺乏思考,常常采用通用的批评法和表扬法,但这种功利性方法实属不当。不论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家长对孩子的主观意愿,希望孩子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行走和发展,说白了,带有很强的控制欲。
1.孩子本独立,课题需分离。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思维。作为父母,我们习惯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从孩子出生,我们就不断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毕生研究课题,从学习到生活,从感情到性格,我们会不断按照自己的想法未孩子规划未来。孩子如果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和成长,我们会给予表扬,从口头到物质,不断加码;稍有不对,我们就会批评干预,直至改正,搞得孩子每次判断前都犹豫不决,不敢行动。
但是在这种高压下,我们忽略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在家长的干预指导下,孩子变得越来越没有主意和想法,开始人云亦云,开始默认现实,随同大流。这里不禁想到堂妹,从小文静漂亮的一个女孩,从小喜欢画画,但是舅妈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美术不如音乐有前途,非要逼迫堂妹学手风琴。开始堂妹是排斥的,结果舅妈就把他所有画画的笔和纸都扔了,还拿着一根小棍子站在堂妹背后要求她练琴。久而久之,堂妹默认了这种现实,但是也因此变得木讷不语。虽然最终如了舅妈的愿,堂妹考到了十级。但也仅仅是为了考级而考级,在上大学那一刻,堂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省外高校的其他专业,狠狠的将舅妈的音乐梦扔在背后……
《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明确提到:学习就是孩子的课题。家长们一定不要本末倒置,尽快将自己从孩子的课题中分离出来。我们要时刻牢记,不论家长还是孩子,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特征,做好个性发展的监督和保护。对孩子的真正的关爱是发展天性,不忘初心,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候给予正确指导和援助,而非强权的干预。
2.孩子需独立,展现真自我。
孩子从母体分娩独立而来。生下来,就会有这体态,外貌,声音等差异。那么,作为家长,要深深地明白,差异与生俱来,它不是为了迎合家长而产生。有些孩子,天生聪慧,在学习方面才华横溢;有的孩子,激情运动,在体能方面崭露头角。作为家长,要认同差异的存在,即便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家长还是要给孩同等的关爱和信任。因为在你失望他不能成为华佗时候,他依然有了毕加索的大师风范。
记得我们小宝贝玩玩具时候,总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别人拿到玩具首先会研究功能如何操作,我们小宝贝这会先研究小螺丝钉为什么这样钉;小盖子为什么这样放。开始我们也会强迫他放弃这些研究,去引导他应该这样玩,那样开。但是后来,发现这样的要求,他玩的也不自然,我们也心累不已。后期我们不再要求他,他反而自己玩的东西都能说个一二三来。
就像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自然没有百分之百相同的人。我们要保持孩子独立的的特性,让其们在宽松,自由,有爱,信任的环境中不忘初心,放飞梦想,展现自我。
3.孩子需鼓励,自信永建立
孩子的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课程。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即为重要。我们不提倡过于批评或表扬,不意味着我们对孩子置之不问,放任不管。对于孩子,我们除了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之外,更多的是要在他独立完成事务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长期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鼓励的方式可以多元化,如言语鼓励,行为鼓励,甚至互动鼓励。但不论哪种,效果必定优于过度表扬。
例如:孩子学习新知识,刚掌握来向我们炫耀。过于表扬的家长通常会说:“宝宝你好棒啊,你太聪明了,这么快就学会了”;那么久而久之,小朋友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是最棒的,最好的,求胜欲过强,自己永远是不可逾越的永远是NO.1。有朝一日,远离家长的庇护,别人优于自己时候,必定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心理承压能力不堪一击。
长期处在鼓励下的孩子,则知道知识的学习源于自己,是自己成长和进步的必然结果,有无表扬,均应做好。聪明的家长会这样鼓励孩子:“宝贝,今天你分享的某某知识很精彩,是你用心学习的结果,谢谢你给我们展示,爸爸妈妈很开心,下次期待你更好的表现哦”。看似简短的一句话,肯定了孩子学习成果,建立了其自信心,又展现了父母对其进步的喜悦之情,从而积极调动孩子的学习能动性,可谓一箭双雕。
其实,孩子更喜欢低姿态,高情商的父母,他们很多时候不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长辈角色,更多的时候,他们更像是兄弟姐妹,朋友知己,双方是平等的关系,在父母面前,他们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聪明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因为拉近距离,反而可以跟真实的了解孩子内心想法,并结合孩子自身特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其在成长之路越走越开心,越来越自信。
4.孩子需肯定,感恩为他人
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让中国式家长朋友焦虑不安。不少父母为了自己孩子可以在学习上出类拔萃,不惜重金上各种学习补习班,但是学习以外的事务都如同降低学习质量的拦路虎被据而远之。
其实,适当的帮助家人,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能力,反而会提升孩子整体的综合素质。
例如我家幼儿园小班的小宝贝,虽然我们从未要求他做什么,他会主动帮我们人各垃圾啊,拿个扫把啊,递个物品啊等等。嘴里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妈的事情帮着做。”每每此刻,那份帮忙后的成就感简直无以言表。如果你要因为他小,否定了他,他必然一脸委屈的不悦。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给他说声:谢谢。这样既肯定了孩子的劳动成果,树立了孩子自信心,又给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感恩榜样。因为没有谁天生该为谁做什么,别人主动帮助了自己,要懂得感恩,领情。
都说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谢,是愉悦和慷慨的表达。感恩,是灵魂上的健康。懂得感恩的人,可以心存感激地面对这个世界,关爱他人,孝敬长辈;懂得感恩的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体会生命的真谛,并积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作为家长,如果深爱孩子,一定不要执念,要适时肯定孩子,教其感恩。
《被讨厌的勇气》被很多人评价为心灵鸡汤,但我认为,它绝不是单纯的心灵鸡汤,它更多的是警醒家长的一剂良药。通过阅读该书,我发现自己可以及时修正看似良性,实则欠缺的亲子关系,明白了身为人母跟孩子应该如何更好的想出与沟通,交往。在家庭亲子教育中,需要不断成长进步的除了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
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开始,以爱为弦,以心为调,奏响和谐的亲子教育交响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