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师言师语
【菊言菊语】读名师学做师(一)

【菊言菊语】读名师学做师(一)

作者: 山中雏菊 | 来源:发表于2020-01-12 20:07 被阅读0次

      今天读完了于永正老师的《忆师友、谈人生》第一辑――良师益友。掩卷深思,这十九个故事中无论是于老师的老师还是弟子,虽然每个人的魅力不同,但相同的是对待工作都有一颗虔诚的心,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感染着我,恍惚中于老师带领我走进了他们之中。

  “忆霍懋征老师”告诉我,每篇课文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它,通过读去品味它。语文教学一定要有整体观念。词语教学不要机械释义、说教。要把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记忆、理解。

    “叩首拜别斯霞老师”中斯霞老师告诉于老师怎样教学生语文――读书、背书、写字、作文。她让于老师明白,最伟大的真理是最简单的,最伟大的训诫是最容易理解的。

      眼小、幽默、坚强的张庆老师被于老师称为“活字典”,张老师读过的每篇文章都用红笔做了记号,而且生字都注了音,有的还写上了注释。张老师说学文如聚沙。字、词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的。学语文是个慢工,是一辈子的事情,就是不断地读,不断地记,不断地想,不断地写,别无他途。学语文不是吹糠见米,而是水滴石穿。做学问主要靠好习惯,张老师还注重积累。他说当老师不读书是不可思议的,不动笔更不可思议!不写作便没有思维,他要求自己每周至少写一篇稿子而且要争取发表。他的写作之道是:多读书,多实践,多听课,多讨论,多思考,多动笔。当张庆老师生病的时候,他这样告诉自己,不怕死,争取活,活得好。无独有偶,在于老师生病期间安慰他的家人,也用到了这九个字,后来于老师身体每况愈下,他把这九个字改成了“不怕死!活着干,死了算”读着张庆老师的故事,想起《我的教育故事》中,于老师身患重病时的乐观幽默,让人敬佩不已,“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张庆老师分明就是于老师,于老师又何尝不是张庆老师呢?

    “徐善俊和他的三个雅号”先来说说徐老师的三个雅号具体是什么吧?“善抠”――钻研教材;“善问”――设置问题;“善读”――朗读课文。徐老师说“语文教学要咬文嚼字。特别是名家名篇,很讲究词语的锤炼,作者总是呕心沥血的搜求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的表达意思。我们要抓住这些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点’不放,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反复玩味,反复吟诵,来寻求文章的内蕴,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匠心。这是培养阅读能力和用词造句能力的一项重要训练。钻研教材并不意味着非得挖深挖透,那不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一定要钻出点味来,自己觉得有味儿了,才能教出味儿来”但是要‘抠’得准,‘抠’出味儿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反复地读,深入地思考”。徐老师善于设计课堂提问。文中以《将相和》这篇课文为例,在教“完璧归赵”时,徐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抱着和氏璧要撞柱子,是真撞还是假撞?”“渑池之会”上,赵、秦两家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从哪儿看出来的?我教了多年的六年级,对这一课设计也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和徐老师设置的问题大同小异。与徐老师不同的是,在“真撞还是假撞”上我教给学生的答案是“假撞”,而徐老师说:“蔺相如撞柱子不能说真,也不能说假。如果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不会撞,如果不答应,来抢他就会去真撞。”正是有了徐老师这样的点拨引导,学生才得出,蔺相如是见机行事,这正是他的机智勇敢。“渑池之会”上用乐器大小对比,看出赵国占了上风。这些问题的巧妙设置,在关键出设疑,是徐老师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和可接受性。正是有了徐老师的“善抠,善问”学生的思维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说到徐老师的“善读”,原来是徐老师经常“耳朵这时没事干,让它听听”听广播和录音得来的。没有“台下十年功”何来“台上十分钟”?

      读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读着名师于永正老师和他的老师们的故事,感觉就像长辈带着晚辈去拜见亲朋好友一般,我很是享受这样的状态。于老师在2017年12月8日离世,而我认识于永正老师是在2018年读他的几本书开始的。相见恨晚的遗憾,只能通过反复研读于老师的著作弥补了。在我的心里有个不能说的梦想,我明白,即使我不能成为鸟儿,我也可以驭书而飞!

【菊言菊语】读名师学做师(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菊言菊语】读名师学做师(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jw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