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我发展心理学》——如何在转折期做主动选择

《自我发展心理学》——如何在转折期做主动选择

作者: 航哥很帅 | 来源:发表于2018-11-20 18:59 被阅读49次

之前的文章,我们讲了转折期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结束-->迷茫-->重生,不知你有没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三个阶段,可能在我的哪些类型的转折期出现呢?今天我们就从转折期类型的角度,来说说我们一般生活中,都有哪些转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划分转折期,一种是你主动选择的转折,比如:职业的转变和关系的转变,一种是被动选择的转折,比如:创伤后的转变。今天我们就主要谈谈主动选择的转折。

关系的转变——如何应对工作变动和职业转型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很多可能的自我,而职业转型,就是选择其中一个可能自我,让它跟真实的世界发生互动的过程。如果想让这个可能的自我从一个念头逐渐成长为一个选项,你需要去尝试它,让它在实践中变得清晰。

我想你的头脑里一定有过一个疑问:到底什么是好工作呢。对于这种宽泛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大城市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许觉得一个高薪的工作就是好工作,而小城市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则可能觉得机关单位或事业编制才是更好的工作。我们更往深里思考一下,也许等你工作几年之后想法就会发生变化,认为高薪肯定不是好工作的决定因素。你开始更加深刻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好工作,自己现在的工作到底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如果你对当前的工作不满意,就会考虑跳槽、离职,以及职业转型。

如果你已经工作5年以上,你心里应该清楚,职业转型或跳槽绝不是再找一个能赚更多钱,有更大职业发展的工作那么简单。每一个职业背后,都有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关系到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我们怎么看待自己,也关系到我们会怎么行动、思考和感受。所以,职业转型的过程:

就是新旧自我更替的过程。而这,也是职业转变最难的地方。

陈海贤老师说,他曾经遇到过一个来访者,在一家IT公司工作做产品。刚刚入职之前,这位来访者以为产品经理把产品的功能做好就可以了,但工作起来才发现做产品还有很多沟通、争取资源的工作,来访者认为这并不是他擅长的,所以想考虑转型。来访者问陈海贤老师,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职业,是不是更适合做那种有创意、设计类的工作。

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觉得现在的工作不是自己擅长的,自己做过一些职业倾向测试,告诉了自己可能更擅长的工作,然后想根据这个“真实”的自己来规划职业选择。这种思维方式明显是不对的,因为这么想的人,潜意识里正在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在看待自我。人都是会发展和变化,所以说在你做出选择之前,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真实的自我”。所谓“真实的自我”,是在你寻找和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其实这和一个原来我们讨论的问题有很大的共同点,即:到底是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我的理解是,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你没有干呢,怎么知道自己到底爱不爱呢?所以这句话应该这样说:

干好一行爱一行。只要你能干好,你肯定会爱上它。

你想,如果你在你从事的工作中,工作特别好,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你怎么会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呢。所以说,根本不用去找什么“真实的自我”,而是要找出自己身上那个存在的可能的自我。

这些可能的自我,有些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化自我,有些则是我们非常厌恶的、不愿意的自我。这些不同的自我,在你的内心展开激烈的斗争,你选择了其中的一个自我,那另一个自我就会不断衰退直到消失。而职业转型的过程,就是选择其中一个可能自我,让它跟真实世界发生互动的过程。

那这么一个“可能的自我”,为什么能够从一个念头,慢慢发展成“真实的自我”呢?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这个可能的自我是符合你的价值观的。也就是说,它对你有某种特别的吸引力。你对它有某种特别的亲近感。

第二个是你需要去尝试它,它只有在实践中,才会逐渐变的清晰起来。如果没有尝试,这个可能的自我就不会有发展。

所以说,职业转型其实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间会有很多的反复和纠结。在这个过程中,规划通常是派不上用场的,只有尝试的反馈才能告诉你,你对未来职业的设想到底是对是错,如果要改进,更真实的路在哪里。而当我们这个新的自我慢慢稳定下来,就会进入新的自我和旧的自我一起共存、竞争,并且会逼迫你做一个选择。

在这个阶段,旧的自我和新的自我还在不断地此消彼长,你会一直处于撕裂的、焦虑的状态,知道某个契机告诉你,你不能再逃避你的选择了。这时候,真正的转变来临了。这个过程通常是漫长的,而且有时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可是,如果不去响应内心的召唤,在厌倦却不得去上班的那一刻,在你半夜醒来的那一刻,在你偶尔失神的那一刻,你就会意识到,自己因为没有接受人生的挑战,而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其实,作者想说的是:

在职业转型的过程中,兜兜转转吃多么苦,最终想要的,其实就是一种踏实的感觉,这种踏实的感觉里,包裹着那个真正想成为的自己。

关系转变——如何处理关系中的失去

经常我们对结束有很严重的误解,以为结束了,就是没了,是这个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此消失不见了。也许确实,一段关系的结束意味着你再也见不到它了,但是结束也不意味着消失。关系会一直存在。只不过,以前是我们存在于这段关系中,现在是这段关系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失恋、离婚或者是亲爱的人离我们而去,总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这是因为,自我是以关系为载体的,所以当我们结束一段关系的时候,我们不仅失去了关系中的他,也失去了关系中的那个自我。结束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死亡。它伴随着不可逆的失去,这种失去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让我们很难看到重生的可能。

失去了一段关系,意味着你失去了一个自我。这种失去又不像从一块完整的饼里掰下一块那么简单,它同时会改变剩余的部分。因为,当这段关系在的时候,你会给这段关系赋予很多的意义。在原来的一段关系里,你自己和对方都是闪闪发光的。现在光没有了,你要怎么重新看待自己呢,重新看待这段关系呢?

可能前一秒你还在想:虽然要离开,但是我很感谢上天让我们相遇,后一秒也许你就会想,我是做了什么孽,上天要这样惩罚我。当这些混乱的想法来临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不是你疯了,而是大脑在艰难地处理这段失去,从中整理出关于关系和自我的新认识。通常,我们都会通过很多方式,来拒绝这段关系的结束,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但这往往都是徒劳。那人们的心中,一般都有哪些拒绝的方式,也许知道这些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处理关系的结束。我们可以把拒绝结束的方式分为三种:

第一种拒绝结束的方式:是对挽回的幻想。经常有失恋的人,在经历了各种痛苦之后,就会翻出对方的微博或者是微信的聊天记录,您应该明白,这是因为他们希望找到重新在一起的可能。在结束的关系里,我们往往在一段时间里,很难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第二种拒绝结束的方式:是把对方和关系理想化。这其实是大脑玩的把戏。它在用这样的方式督促你去挽回这段关系,以避免结束。这会让你没法客观地看待这段关系,从而增加了结束的痛苦。所以,关系结束的时候,哪怕你再痛苦,你心里也应该清楚,你所失去的,并不是一段完美的关系,而论你把它想得多么美好,它都不是。

第三种拒绝结束的方式:是让自己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很多时候,关系结束了,我们都会心生一些虚化的希望,我们借此了对抗孤独。这就会导致,我们宁可让自己悲伤,也不愿去承认结束的痛苦。因为后一种痛苦,要疼得多。

说了这么多抗拒结束的方式,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接受结束呢?心理学家库伯勒.罗斯曾经研究过一些重症患者的心理,她说,接受结束要经历五个过程,分别是:

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最后心才会慢慢重归平静。

其实这个五个阶段就是在告诉我们,在面对结束时,要能够承认损失、哀悼、迷茫,甚至可以失声痛哭,但后面你就要固执的相信,会有新的未来从生活中长起来,哪怕我们现在还看不到这个未来。

转折期选择——依据经济模型,还是心理模型

我们说完了两种主动的转折期选择,从这两个转折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比如:该继续学业还是该放弃学业?该在本行业深耕还是该转行?该继续这段关系还是该分手?

在转折期,这些都很让人纠结,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

确实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个转折期遇到的问题都是不一样,但是陈海贤老师还是从他的来访者、身边的朋友,以及自己的转折经历,总结出了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要想清楚我们究竟做的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第二个原则就是: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而不是从环境的可能性去思考选择。

对于我来说,这两个选择的原则其实是一样的,因为这两个原则的本质其实都是:

找到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我。

也就是说我们选择的原则应该是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把外在环境作为决定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当我们把选择的权利交给环境时,我们就没有在做真正的选择,这时候,你很容易被一种无力感淹没。但是,当你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环境就不再是制约你发展的因素,而是变成了你想成为的自我的现实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坚定了选择的依据是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风险就不再是决定选择的因素,真正的风险则是,你的心里是不是笃定,你就是这么一个人,我就是想成为这么一个人。这就是我在《财富自由之路》这篇专栏里一直铭记的:

你想成为什么,你就去追求什么,而且笃定,我一定能成功。

我是徐建航,这是我写的第70篇文章,欢迎你加入007社群,七天写一篇,一起写七年,七年之后一起去南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发展心理学》——如何在转折期做主动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nx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