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过上随心所欲的生活,然而生活中猝死的人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幸运的是,心理学给我们开了一扇窗。
海因兹·哈特曼是自我心理学的开创者。他在1939年发表的《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标志着自我认知概念的建立。
评判我们是否“适应” ,其实就是充分认知“我”的生理,和“我”的需求之间的相关性。所以,我们可以很大程度借鉴“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包含两个步骤:
对自我的观察;
对观察的自我评价。
自我观察,就是静静感受身体传递给我们的信号。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总是关注自己的情感,关注别人怎么看我们,却偏偏忘了关注自己身体的声音。
自我评价,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是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正如《庄子》中写道:“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认为,大到一个国君,小到一个乡长,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能力、德行有所认知。同样,我们也要对身体的表现有所评价。
在适应层面上,告诉你三个自我观察和评价的重点信号:
1.基本信号。它们是身体给你的一些常见的小信号。
比如我饿了,我困了,眼睛有点干,这些并不代表你的心血管不适应,但如果你听不到来自身体的基本信号,后续可能有一些紧迫的信号你同样感受不到。
所以,对小信号的观察,是为了积累对自我评价的经验。
2.警灯信号。它和危及生命的器官有关系。
还记得我们上一讲提过,紧要关头,心脏会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所以当危及生命的脏器出现信号,比如呼吸特别急促、胸闷或者胸痛,我们就一定要停下来,看看心血管还能不能适应。
3.危机信号。这时候,心血管适应其实已经出现不匹配了。
比如心跳加快,呼吸跟不上,但是行动依然很迟缓,甚至出现头晕、无力。有了这个信号,说明情况已经很紧迫了。
你的心血管在加速工作,但是所有的信号都在提示你血压可能还在继续下降,提示你所有重要组织的供血出现不足。
如果你能注意到我刚刚说的三类信号,并作出正确评价,就能大概率知道自己的心血管功能是不是适应你现在所处的状态。
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离心随我欲更近了一步!
关注自身健康,从现在开始做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