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一·六四】
梅定九先生以算法、《易》理,受知圣祖。人但知其朴学,而不知诗故风雅。其《断藤坑夜雨》云:“万壑连为瀑,千峰撼欲平。虚堂渔艇似,短烛月华明。”《答周昆来》云:“墨妙时看珍共璧,心期今见托双鱼。”周故奇士,舞刀夺槊,豪气逼人。画龙一幅,人以千金相购。识戴雪村学士于未济时,以女妻之。
梅定九,即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毕生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的天文和算学知识,并且推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梅文鼎在著作中,再次阐明了已失传的古代历理,解说了传统天文学中的许多方法,还写了《交食》《七政》《五星管见》等书介绍第谷(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601,丹麦天文学家和占星学家。第谷是一位杰出的观测家,但他的宇宙观却是错误的。第谷本人不接受任何地动的思想。他认为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动,而太阳率领众行星绕地球运动。他的体系是属于地心说的,这一体系十七世纪初传入我国后曾一度被接受)式的西方天文学。著有《勿庵历算书目》,内含有天文数学著作七十余种,包括数学著作二十余种。《梅氏丛书辑要》六十卷,其中数学著作十三种共四十卷等。
算法,音suàn fǎ,释义:1、算术的旧称。清·昭槤《啸亭杂录·戴学士》:“公善天文、算法,与南怀仁诘论,怀仁为之屈。” 清·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又算法、几何、八线、重学、热、光、声、电,与夫飞、潜、动、植、金、石之学,性理格致之书,皆择其尤要而可资讨论者,列为逐日课程。”2、计算的方法。《北史·高允传》:“允所制诗赋咏颂箴论表赞诔……凡百余篇,尤明算法,为《算术》三卷。”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今人事事不如古人。而有二事却胜之,历法之密也,算法之巧也。”
朴学,音pǔ xué,最初指的是古代的质朴之学,后来泛指儒学经学。在清代,朴学特指学者们继承汉儒学风,采用考据、训诂的方法来研究儒家经典的一种学术流派,即考据学,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这一时期的朴学强调朴实无华,反对空疏,追求学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对于考据学,梁启超在“概论”中有几句扼要的话:其治学之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等等。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故亦有“汉学”之目。
周昆来,即周璕(1649—1729),本姓朱,字昆来,号嵩山。原籍河南商丘,久住江宁。明亡后改名璕,含“寻王”之意。擅长画人物、花卉、龙马,其画龙烘染至百遍,龙马神情,栩栩如生,令人称绝。以拳勇名,尤精峨嵋枪法。所著人物、笼马、松柏、牡丹诸说,皆能独出己见,不肯剿袭前人一语。雍正七年(1729),与张云如等,准备在长江流域策划反清起义。为监生于汇泄露,遭官府迫害,卒年八十一。有《铁骝图》、《墨龙图》,现藏南京博物院。
槊,音shuò,即长杆矛,同“矟”。类似于红缨枪、斧头的攻击武器。始现于汉朝,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发展为重型骑兵武器,槊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长六尺,槊头锋刃长达50-60厘米,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的长度,即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
戴雪村,即戴瀚(1686—1755),字巨川,号雪邨,一作雪村,江苏上元县(今属南京市)人。父戴天章,善治瘟疫。戴瀚自幼能诗,雍正元年(1723)连中乡试第二名、会试第二名,殿试亦高居一甲第二名(榜眼)。授职翰林院编修。历任右春坊右中允、左春坊左庶子。雍正七年(1729)提督福建学政。官至侍讲学士、南书房行走。十三年(1735)出任顺天乡试副考官。是科出榜后,舆论哗然。因解元许秉智乃书吏之子,按例,书吏衙役之子不得参加科举,故其中举必行贿而致。另该科其他弊端、可疑之处亦比比皆是,遂将戴瀚与主考官顾祖镇一并交刑部审问追究。经查发现,戴瀚在评卷时有擅改文字,进呈时有欺诈作假之罪,被削职夺官,杖责一百,流放三年。主考官顾祖镇听任戴瀚徇私擅改,协同进呈作弊,亦被杖责流刑。时有对联嘲讽:“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戴学士,戴关节不戴眼睛”。归来以后,戴瀚谪居在吴江。以绘画遣情,长于画马,性喜画梅,常放羁于太湖,恣意徜徉。晚年以左腕作书画,镌刻玉石尤其古致。工诗词古文。著有《探梅集》、《雪村诗稿》、《艮斋集》、《香树斋集》。《随园诗话·卷九·七五》:“戴雪村学士典试顺天,为忌者所伤,落职家居。其饮酒如长鲸吸海,卒以此成疾,亡沅州。”按:沅州,清沅州府,府治芷江,领芷江、黔阳、麻阳三县。民国时撤销。辖地多次转隶,今归湖南省怀化市。
未济,音wèi jì,释义:1、卦名。六十四卦之一。离上坎下。《易·未济》:“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高亨注:“火炎在上,水浸在下,水未能灭火,是救火之功未成。”2、未成,没有成功。《荀子·王霸》:“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想玄德未济时,曾问俺东吴借荆州为本,至今未还。”3、渡河未到岸或尚未渡河。《史记·宋微子世家》:“襄公与楚成王战於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三国志·魏志·郭嘉传》:“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4、未得到救助。《汉书·董仲舒传》:“羣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