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开始,处理日常工作之余,在两周左右我时间内看了300多封简历,已经面试30个候选人,1人入职,还有2个岗位没有合适人选。最夸张的一天,面了6个人,聊到嗓子冒烟。
这应了“金三银四”的说法,过完春节,员工年终奖到手,能否升职加薪也有了定数;公司全年战略、计划已规划完成,各业务模块负责人开始琢磨让谁上让谁走,补什么样的人,新年度的架构、人员安排越来越清晰。
通过在行我给20余位咨询者做过一对一的职业选择指导,这些指导更多是从咨询者的求职困惑出发,核心是解决如何选择/找到最匹配自己的行业、企业、岗位,如何选择才有利于长远的职业发展,实现溢价。
3个岗位同时招聘,集中看简历、面试沟通,让我看到了求职者身上的普遍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从用人单位、面试官的角度,提炼出最普遍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和底层逻辑。讲透求职“潜规则”,希望大家在求职中能少走弯路、少犯错。
第一步,简历该怎么写。
简历,用数据说出结果避免冗长的描述
能用数据说话,就别用形容词描述能用数据说话,就别用形容词描述
工作经历是简历中最长,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写工作经历都以类似“负责”的动词开头,每份工作都列几条负责什么、负责什么的工作内容,比如:
1、负责**产品在各大应用市场渠道的运营管理以及推广工作,优化推广价格,拉动用户增长
2、负责**产品的版本更新,应用商店详情页的设计需求跟进以及更新文案介绍
3、负责寻找产品的推广资源、异业合作等各类外部合作渠道资源,拓展线上、线下合作渠道与资源换量,拥有异业产品人脉资源……
或许一些求职者会问这有什么问题吗?我确实做了这些事情啊。可是如果你拿这样的工作经历描述跟招聘广告上的岗位JD一对比就会发现,除了前者更细化之外, 再也找不出什么差别。
可怕的是,至少6成简历是按这样的格式和逻辑呈现的。嗯,把简历写成了招聘广告,你想想是什么问题。
问题就在于,求职者都没有从用人单位、面试官的角度思考,没有明白招聘的底层逻辑——通过求职者的过往经历(做过什么,做成过什么)判断其能否胜任新岗位。
显然,用“负责”堆砌工作内容让人无从判断,不知道你负责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你负责得好不好;当十份、二十份这样的简历出现在眼前,只能都枪毙。所以你要在简历中说清楚,我做过什么,结果是什么,结果,结果,结果。
结果描述少用带主观色彩的形容词,最好用数据或第三方的评价来佐证,同时按工作内容加以分类呈现。比如:
1、产品运营:策划H5活动,利用病毒式传播,累计PV10.8w+,UV7.8w+…
2、用户拉新:通过群裂变的方式,使用户群从0增长至300+,群成员总人数6w+…
3、商务洽谈:与广州、深圳30家旅行社,国内四个省的导游培训机构、荔枝微课知名讲师,进行付费课程合作,实现商业变现。
注重细节,不要让细节成为减分项注重细节,不要让细节成为减分项
“为了找一个适合的候选人翻完上千简历,这时候很想问一句,你就不能把照片P漂亮点?”上周一个深夜有位猎头在朋友圈抱怨,可见高阶人士在做简历时,照片也过于随意。照片一般情况不是加分项,但是如果放一张很随意的照片却会变成扣分项,比如背景杂乱,露出80%的脸,满脸惆怅。没有好照片就别放,终极办法是,找一家专业的机构拍一组照片,微信头像、简历等等场景都用得上。
自我评价/描述部分是求职者可以突出表达,划重点的内容。应该简练准确,有信息增量,体现自己的差异化,切不能轻浮空洞。可以对比这三条:
运营、SEO、SEM、数据分析样样懂,样样通。
人生为棋 ,我愿为卒,行动虽慢,不曾后退!
VS
互联网重度用户,手机里装的APP超过100个,关注微信公众号超过200个。知乎、quaro、微博、果壳、豆瓣都爱逛。翻墙信息搜索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强。
另外,如果你工作过的公司不是众所周知或业内知名的,应该在描述工作内容前面用两三句话介绍一下,千万不要去copy公司简介,而是用自己的话概括,至少加上网址。我自认为视野开阔,对于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垂直公司比一般人知道的多,看简历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公司没听说过,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只能硬着头皮去搜索,这样一封简历看下来时间就长了。
求职者简历还存在不少细节问题,比如你有一份与求职岗位不相关的工作经历要不要写,怎么写。其实,整个简历内容都应该从看简历的人角度思考,让他/她快速知道你做成过什么,有什么差异化优势/闪光点,用词凝练准确,不要制造阅读障碍,不要出现错别字。一个应聘文案类岗位的求职者,撰写写成了攥写,很难想象这种错误是怎么造成的。
简历通过筛选,获得面试机会是求职三步曲的第一步。面试该怎么准备,该如何抖包袱。关注我,下一篇文章给你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