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一年没去西湖逛了,一直念叨着。我不禁有些好奇自己为什么这么痴迷,其实自己游西湖起码十次了,整圈整圈地逛也有四五回。把西湖说得俗气些,有什么好看的,山脚下一圈柳树环绕着一片湖水而已。但是为什么偏偏就是这个地方,康熙,乾隆下江南都要来这里驻足?为什么偏偏是在这个地方,周恩来和尼克松完全敲定《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从而中国的国运开始有了转机?在我看来,西湖不仅仅是风景胜地,而且是唐宋之后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源头!
西湖景区有三处重要景点,钱王祠,白堤和苏堤。这三处景点对应着改变西湖命运的三位关键人物,分别是钱王钱镠,白居易和苏轼。以这三位人物为代表的历代才俊,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江南挥洒汗水,施展才华,成就了今天的西湖!微风拂动湖边柳树,葱绿的柳条飘逸开来,漫步其间,感觉这里的柳树有一种别样的风情。
西湖原来是一个与钱塘江相连的泻湖,由于江水倒灌,常年水患。五代十国时期偏居江南的吴越国王钱镠组织百姓修筑长堤,把西湖与钱塘江分隔开,堤修好后,植下一株株杨柳。钱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长达四十一年之久。历史对他的评价很高,他基本确定了浙江的经济格局。他十分注重农业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西湖只是他组织的众多水利工程之一罢了!江南也在钱王在位其间实现了经济的繁荣。
祖籍江浙的钱学森,钱玄同,钱钟书,钱穆,钱基博等人在近现代史上是一个闪耀的存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钱镠!由于后代人才辈出,《钱氏家训》一直到今天还有其影响力。钱王对自己的家人极其注重教育培养,并且有很多经几百年还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那么钱王在位期间对百姓教育方面的投入我认为不会比农业经济方面少。事实上唐宋以来科举录取的进士,状元大部分来自富裕的江南。
钱王是一位执政者,并且是一位长期执政者,他让江南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在江南培养出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这两者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江南这片远离政治中心的土地展现出持久的活力!
白居易和苏轼都曾在杭州主政,他们也分别修筑白堤,苏堤治理西湖。但是他们俩对西湖的贡献远不止这点,他们都是当时的文坛领袖,门生遍及天下,由于他们俩的到来,西湖慢慢成为一个文化,思想的聚集地。特别是苏轼所处的年代在钱王之后,这位文坛领袖带着他的门生在钱王辛勤构建的基础上尽情挥洒才情时,这一汪湖水再也不能平静了,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层神秘的面纱由于江南多才子,由于钱王打下的经济基础,一直保持着那迷人的魅力……
离杭州不远的宁波在历史上是与泉州,广州齐名的外贸海港,由于外贸的往来,自然带来文化的互动,杭州与宁波之间有运河,往来便利,杭州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直站在中国最前沿,西湖边上的灵隐寺与日本,印度有着交流。同时杭州也是中国最早有伊斯兰教,基督教传播的城市之一。有为数众多的外国商人长期定居杭州,今天江南有些很生僻的姓氏很可能就是那些外国商人的后裔。
西湖边上的文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吸收异域文化的营养,有着开阔的视野,有着多样化的文化源泉,自唐宋以来,那些多少改变了中华文化底色的文坛巨匠,大量地集中在以西湖为代表的江南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江南人富足,重视教育,这导致科举考试录取的状元,进士大部分来自江南,众多江南文人通过科举这条通道,要么迈入朝堂参政于殿前,要么远赴各地主政一方施展才华。他们远离故土,梦里一定偶尔泛舟于烟波浩渺的西湖。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主政思路一定也打上了西湖的烙印。他们大部分身处高位,他们是当时整个话语体系的主要构建者,他们每天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颗颗石子投入西湖一样,在社会上产生富有生命力的激荡!
在封建社会,官僚致仕有告老还乡的传统。这群学富五车,阅历丰富的致仕官僚于人生暮年与晚辈文人漫步西子湖畔,切磋学问,纵论古今。这时的他们经过异地文化的长期打磨,他们一定会在晚辈文人的心中投下一颗颗石子,激起波澜!科举制度普遍被视为文化发展的障碍,但是我从这个角度来看科举制度促进了江南文化的发展,江南文化很便利地通过政治途径获取了文化的话语权,江南文化很便利地通过政治平台来展现其影响力,江南文化很便利地通过政治渠道吸取全国各地的文化精华。
这一切的一切的源头在哪里?就是那经常出现在唐诗宋词里的西湖!这一汪波光鳞鳞的湖水闪烁着细碎的阳光,四周杨柳婀娜多姿,葱葱郁郁,清风拂来,纤细的柳条随风飘舞,漫步西子湖畔,透过这柔韧的柳枝,我看到了江南人的坚韧,勤奋;透过这逸动的柳枝,我看到了江南人洋溢的才情;透过这舞动的柳梢,我看到了江南文人在广阔大地上才华的挥洒;透过这钱王时期植下的柳树,我看到了江南文化的生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