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纪廷孝;摄影:完 璧】
总有一些东西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当我们蓦然回首时,才恍然想起它的身影,比如“市声”。
一年四季,最早上门的是收集粪水的郊区农民。那时 在乡下,人粪尿被宝而贵之地珍惜,这是农人们的上等肥 料,因此,谁在什么地方去收集都是有严格划分的。运肥的 车子通常是架子车,粪车由平板架车改装:车上一个约 2 米 长 80 公分宽 50 公分高的扁长桶,桶身有两三道铁或竹制的 箍,桶上方留约 10 公分直径一个圆洞口,周边再用木板钉 成类似斗状的挡板。缝口用了乡下瓷黄的胶泥壅塞,以防 粪水外溢。圆洞用一个有柄木塞塞上,为了密实,往往这塞 上又包以笋壳。来人口齿清楚,干净利落,就三字:“倒桶 子!”便坐于一边裹他的叶子烟,早已做好准备的老太婆、小 媳妇纷纷提着木制的色泽基本为红色的马桶——成都人叫 桶子、马桶子的出来倒过之后,各人渗点清水洗涮,用竹制 的刷子刷起来。这竹棍约长 1 米,一端至 70 公分处将竹子分成 1 公分宽的条子,刷起来这响声 就奇特而响亮,弥散在清晨的空气中, 构成黎明的第一道风景。
倘是冬日,在朦胧的晨雾里,有农妇 长声幺幺地叫卖:“辣菜,辣辣菜”。上 早自习去的孩子们会顽皮地接一句:“你不拿线,我不拿菜”。这菜制法极为简单而口味十分独特。首先选取青菜叶,老嫩不计,剁碎,免油,下锅炒至七分熟时,置于罐中,湿布捂严口子,等两天就可出售了。受欢迎的自然是早上 首选稀饭的市民,这辣菜有一股冲味,极似芥末,能令人潸然泪下,买个两三分钱拌了 佐餐,是极经济的美味。
“有废书废报卖,破烂的衣服卖,烂棉花帐子卖,破铜烂铁卖”。10 点过,来的 是这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收荒匠。从所吆喝的内容可以知道城市的整体消费 情况。抑扬顿挫,吐词各有高低,先从声音上就自塑了一个品牌。谁个忠厚谁个 奸诈,凡打过交道的市民,可以凭声音衡量,决定还与不与你再打交道。
有一种香糯的马蹄糕已经消失,这是类似年糕,玫瑰红或草绿色的糯米制 品,宽 1 公分许,略似半月形,上面杂些芝蔴、花生,有的小贩一头挑着小锅,一头 挑着应用品,也不吆喝,只用一节楠竹片击打竹简,发出“梆梆”的声音,久而久 之,这梆声一响,孩子们就知道“梆梆糕”来了。
(原创摄影)那时叫卖煎玉麦(玉米)的声音是多么悠长:“玉麦,熟玉麦......才起锅的熟 玉麦......”如同谱了曲似的婉转。卖凉糕的会将一格蒸食品的大屉吊在身前,边 走边叫:“黄糕......白糖的......黄糕。”这种饭米加糖发酵蒸成的食品,切成 10 公 分长宽,它本身厚为 6 公分,除了黄糕,同时陈列的白糕也是这样切了卖凉的。小 炉微火煲热,医院门口便属他们的黄金口岸。有时有妇女提了篮子,内放切好的 牛杂,一路叫来:“杂碎,牛杂碎”,一角钱她用中等菜碗装上一碗给你。
“豆花......”一位大哥挑着设计得有点奇特的豆花桶子过来了,这桶一头是碗 和作料,一头是豆花,桶外壁为木料,中间是一个瓦缸,周边用泥糊了以保温。伴 之以吆喝的是手中不断摇动着的一个瓷碗,碗中一个瓷调羹在他的晃动下,发出 清脆的响声。
“蚊烟,药蚊烟,买二仙牌香料药蚊烟哦——”夏日的黄昏,便有小孩叫卖蚊烟 的声音传来。他们声调一致,品牌一致,把生意做到深宅大院、陋巷背街。这蚊 烟用棉纸为套,约 2.5 公分宽,1 公分余厚,卷成一个圈,倘若点时放开来,约摸 0.6 米长。套内主要是锯末加点六六六粉,据说认真点的会加土鳝鱼骨头粉。作坊 无一例外地是无证个体,萝卜红苕刻了“二仙牌”沾点红墨水即成,但那年月反倒 未见有过什么质量纠纷。
(原创摄影)“补锑锅铁锅,修水壶换底”。当年的这类匠人一手提着 6 片铁片,铁片厚约 0.3 公分,长约 10 公分,宽 5 公分,麻绳穿过铁片边上的洞眼,组成一串可以收放的响 器,只需摇这玩意,不开口也能知道来者是干啥营生的。这响器目前也逐渐消 失。从前补生铁锅可是一门绝活,那时家家都用的是柴灶,使的是生铁锅。锅漏 了,起眼开裂,皆可热补。其法是在地上刨一个小坑,放上岚炭木炭,一个坩埚中 放入生铁渣,拉动原来挑子一头的风箱,令铁渣熔化成通红的铁汁,再倒入当补 之处,火速用两个裹成布筒的湿条,双面挤压,让其冷却后即大功告成。
“包花(即劈、砍)......圪篼柴。”这行道历史久矣。20 世纪 50 年代,人们见过 一位五大三粗的汉子,背篼装着锛 ——一种比斧还大近一倍的铁制利 器,0.6~1 米长的柄,是韧性极好的 木棍。再配以锯、斧,与城市平民束 手无策的大木圪篼作战。汉子帮你 劈成小块,码成整齐的一堆,然后拿 钱走路,钱当然是议价,汉子本身是利用农闲,找点零花钱的。 “打蜂窝煤!”一位汉子时常骑着28 圈的加重自行车,衣架上陈列着 短柄的大锤和一个加工煤的铁范, 倘有人家蜂窝煤垮散,一两分钱一 个的加工费,他会把煤灰加点水,放 于铁范中锤打成成品。要知道当年 那煤可是凭票购买之物。
如今市声已远去,只能留存在 记忆之中。
(下篇:《老锦江知名汤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