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到底要写成什么样子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之前我一直没有好好想过。开始写,只是因为想写,脑袋里有那么个想法,而这些想法又久久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于是,就想到可以通过写下来的方式,将所思所想述诸笔端,仅此而已。
那些天,头痛欲裂,感觉似乎脑袋里装了太多的“垃圾”,只想一股脑的倾倒出去。因此,就在不断地写写写。而后,发现此种写写写的做法,并不能给我带来什么有意义的感觉。不禁问自己,我到底要写这些来干嘛,难不成只是为了发泄而已吗?
参加无戒老师90天训练营,老师教给我们很多关于写作的知识和技巧。她曾说,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思想,而这个主题思想就是作者要表达给读者的观点。换句话说,当读者读过这篇文章,他能够从中获得什么启发,收获到什么。因为只有读者在有所收获的情况下,他才会继续读你的文章。
在加入训练营后,一直以写故事为主,有一天听课后,突然抽风地想写写散文。遗憾的是,我又不会描写美景,所以,就想写写心情。写作的人大都会感觉孤独寂寞冷,莫不如我就写写孤独吧。
于是便诞生了我的一篇散文:《孤独来袭,只需奋力前行》。虽是一气呵成,但总觉得有所欠缺,于是便申请4月19日的点评。
在点评课上,知复老师细心点评,给出优点有三:
1、思想性很强,辩证地分析了孤独这一概念,让我们对孤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有头有尾,结构清晰,行文几乎没有废话,文笔非常流畅。
3、对仗句很多,而且非常工整。
还有存在的三个问题:
1、尽管已经触碰到了孤独的本质特征,但并没有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建议将孤独这个概念区别于孤单进行分析。
2、孤独者分为两类,那么普通人应该归到哪一类呢?按照文中说法,无法归类。
3、文章论证中的一些语言问题(具体在文中说)。
孤独,是一种主观感受在精神上的呈现。而我在文中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孤独这一感受,这应该是我这篇文章的主题。可是,我听了知复老师的点评,才发现我的表述其实很模糊,而这种主题思想不明朗又是成文的致命伤。这一点足矣扼杀文中所有的优点。
几经思考,进行了大幅修改,再次与知复老师请教。老师指出,虽然整体行文较前有所改进,但还是侧重点不甚明显。我自己都觉得心累,可知复老师一直很耐心地帮我分析,并区别孤独、孤单在哪方面不甚相同。
孤单:更偏向于生活或物质层面。
孤独:更偏重于精神思想层面。
最后,这两个概念我总算捋清。然而,之前我在文中将孤独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被世俗抛弃的人,另一类是抛弃世俗的人。按我最初的意思,其实是想这两类人都可以接受孤独,然后奋力前行,但是,经老师指点后,再读这篇文,感觉表达的意思却恰恰相反。
似乎所表达的意思变成了这样:对抛弃世俗的那些人,就继续奋力前行;对被世俗抛弃的那些人就自生自灭去吧。Oh my god!我想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想让他们都可以做到奋力前行,特别是那些正处于孤独之中,又暂时无法自拔的人。
因此,不得不对这篇文再次大修。最后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基本可以捋顺了,感兴趣的友友可以重新再看一遍《孤独来袭,只需奋力前行》,我将不胜感激。
可以说这篇文没有了一开始的很多优点,也不敢说自己改得有多好,只能说勉强还可以,但是,我想至少现在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我的主题思想:当孤独来袭时,你只需奋力前行。
对于一篇千字文来讲,修改应不算难事,可我还是几经周折。好在有知复老师的耐心指导,不然,我可能会误导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所以说,以往自己只顾着写写写,不顾及读者的感受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无戒老师也总是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然而,我觉得要想把一篇文章真正改好,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还需要一位甚至几位老师的指点。
有很多时候,刚刚写完一篇文章,都会自我膨胀,觉得那就是完美之作,怎么看怎么顺眼。但是,如果你敢拿出来,任何一个人可能都会挑出些毛病。如果经历老师的评文,就有可能找到文章的重大缺陷,真是一件甚好的事情。
突然想起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的那句妙语:“我只想知道我将来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可以永远不去那里啦。”还有他的那句话:“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他就是用这种逆向思维,来避免让糟糕的事情发生。
我想,这大概也适用于写作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错误,修改错误,才能少犯类似错误。反过来想,如果我以读者的身份来评价这篇文章,会怎样呢?拿出这种精神,我想,我会少走很多弯路。
如此一来,对于文章的修改变得尤为重要。仅分享于此,希望对存在同样问题的友友们有所帮助。
在此特别感谢知复老师的耐心指导,感谢不吝赐教,鄙人受益匪浅。
注: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46)
简宝玉分享会日更打卡(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