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苦

作者: 已阅君 | 来源:发表于2023-08-05 15:11 被阅读0次

    佛经说,人生当前的感受分为身心两方面。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苦乐忧喜都没有,才叫做“舍”。舍虽然好,但短暂,不能长久维持。唯有“定”能够做到统御身心而长久维持,但“定”已经脱离了当下范畴,一般人绝难达到。

    人生脱不了“苦、乐、忧、喜、舍”五字。身之苦、心之忧,是实在、实有的,而身有乐、心欢喜、有舍受,则是虚妄的。虚妄之解释一为“所苦暂停暂去”。吃一顿饱饭可免受饥饿之苦,穿一件厚衣可抵御寒冷之苦,领一月薪水可暂免生计之窘,吃药打针可缓解病痛之苦,但明天呢?明年呢?短暂易逝的喜乐,哪来终极恒久的保证呢?虚妄之第二种解释为“所乐不止仍苦”。吃好吃的不知节制,游戏玩耍通宵达旦,不是身体受罪就是钱财受损。普遍来看,追求喜乐,往往求之不得;喜乐过度,往往索然无味,甚至乐极生悲。一旦得到,辄习以为常,生厌弃之心,转而追求其他,欲望就这样此起彼伏,难以平息。

    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人在欲界。一切众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受三苦,“苦苦”、“坏苦”和“行苦”,“苦苦”又再分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

    出生要脱离母体舒适安全的环境来到外界,学着用嘴饮食、用眼观看、爬行走路、识字谋生,命运多舛,故而啼哭不止。

    老人皱纹满面、皮肉松弛,加之腿脚不便、行动迟缓,病痛日益增多。如果缺乏儿女亲朋的照应,晚景即会凄惨。

    生病更不必说,由身体的苦痛到精神的愁郁,身心均受折磨。

    死苦,是眷恋人生,对与亲友分离依依不舍,对身后世界的未知感到忧惧害怕,想尽养生延年之法加以回避。我的外公年轻时常说:“我是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者、唯物主义者,不怕死!等我死了,骨灰撒到长江里去!”然而,等到七八十岁的时候,他开始在家里贴“寿比南山”、“出入平安”的对联,吃起了补品。我的父母读书识字、教书育人,退休以后也常常担心养老送终的身后事。当然,也有不以死为苦的,但那是对生已灰心绝望,痛无可痛,以求解脱,另作别论。死之苦,除了带给自身的,还在于人死之后,亲友哀痛,悲不能已,良久不绝。

    生老病死,无人能免,是身内之苦。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常常是天灾人祸,无法由自身所左右,故为身外之苦。

    人有肉身,就有感受、有思虑、有造作,所谓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心念起起灭灭,生息不止,如火苗燃烧。受想行识是心,人心忧思郁结、烦恼萦绕,身心就要受苦。生老病死是苦,与心爱的人分离是苦,难以摆脱怨恨的冤家对头是苦,心愿所求无法实现还是苦。这七种苦都是果报,第八苦五阴炽盛则是因。

    既然是因,就在色受想行识上寻求解决之道。

    生而为人,只要活着,色身无法摆脱,眼耳鼻舌身一刻也离不了。受想行识,要想断灭,也是极难。那么死了是不是就可以离苦得乐呢?我以为,死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搁置、中止、回避,依然迷惑颠倒。按照佛教的说法,生死轮回永不停止,下一次来到人世还是重复这八苦。

    想来想去,普通人要想少受一点人生之苦,如不去参禅坐道,儒家推崇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倒不失为一种可行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之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ob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