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年轻时除了一往直前便不会有其它印象——长辈们都这么回忆。可我却觉得,离高考只有一年,马上就要进入高等教育的我们,需要一段时间好好想一想。这里并不是叫大家思考学习,思考未来,而是思考现在的状态。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9045/98f864b3e0efeabf.jpg)
你已经读了很多本书,输入量也许已经超过了许多中年人。你也有机会参加很多活动,社交媒体恰好在我们年轻的这一代蓬勃发展,同学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私人空间减少,自己的想法会更频繁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意味着你的优点和缺点会被同时放大,而经营好自己,突然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分外重要。
这就是我要阐述的内容。6岁,你的脑中可以全部是学习。12岁,你的脑中也可以全部是学习。16岁,不好意思,你脑中如果还全部是学习,到了大学或是进了社会,可能会输。
这时你需要学会如何经营好自己,以及如何交流。
你应该已经观察到,学校里被大家记住的同学,应该至少具备如下的一条特点:善于聊天,成绩出色,或者在活动中出彩,个人能力鲜明。这里只有一条是课本可以教给你的,此外的社交技巧和个人能力,义务教育并没有义务教会我们,只能靠自己摸索。你是否有潜力在社交,运动,或音乐上出彩,取决于很多不确定的外部因素,这不是课内知识能教会你的。而学会交流的第一部,要从自己出发,通过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确定自己的内容。你羡慕那个跟谁都关系好的社交花,羡慕那个在校刊上频繁发表文章的才子,羡慕那个每逢比赛便包揽奖项的体育特长生。你也想像他们一样在某方面非常出色,或者更加功利——获得别人的喝彩。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站上舞台中央,毕竟站上舞台的人天赋和投入都超越了你。所以你没必要非要在某一方面极为出色,但你一定要在学习之外的一个方面有所喜爱,有所涉猎。
为什么?现在有才华的人太多了,你看看简书,翻翻贴吧就知道了。假如你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技能,那即便你的成绩优秀,你的竞争力也会被课外技能这一项短板给扯低。
可能你真的没什么特别的爱好——那也没关系。在学习之余,总有那么个你经常做的事情吧!爱看书,那就阅读很多著作和诗集;爱旅游,那就把自己的城市寻觅个遍;爱听音乐,那就把自己最喜欢的几首歌曲深刻地感受。总之,在谈及你喜欢做的事时,你要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别人聊到自己喜爱的事情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那真是太遗憾了。你不能这样。
或许你有一个或几个爱好——那就坚持下去。假如等你到了大学,还是一如既往地读书、听歌、跑步,那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到了三四十岁,有了个十六岁的孩子,你还可以让他或她坐在身边,拿出现在的照片,说:看,这是你爸爸上高中时运动会拿金牌的照片,这是你爸爸之前爱听的音乐,这是你爸爸高中时在简书上写的文章,现在看起来好傻……你想想你会有多少收获,而其中的全部都会被你的子女继承。
每个班都至少有一个把乐器玩到业余十级的人,你看着他们,有可能会退缩。是的,假如你跟他同样坐在钢琴前,在开始演奏前是看不出任何区别的,尽管事实不是这样。而且,一般地小孩子演奏一曲会被认为是厉害,但如果你——一个一米八的大小伙子,演奏一曲,就会被说“这么大了,才会这点曲子”。你的年龄越大,人们便认为你见识越多,从而以很高的眼光评估你。介于这种压力,你害怕去开始。可是开始的时间和你能否做出一件事,没有明确的关联。肯德基爷爷60岁才开始创业,现在店面遍布整个地球;村上春树33岁才开始跑步和写作,现在早已都是专业水平。你可能会说,那是因为他们有天赋啊,当然不在乎开始得晚啦。不过,他们如此晚才开始是值得思考的。不论何时,对自己喜欢的事物马上付诸行动是一种能力。这些年老有成的人小时候并非一事无成——他们不是学业尚可就是有过爱好。他们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为爱好投入,所以等到了三、四十岁,也能丝毫不变地继续投入。可是那些年轻时就没有兴趣的人,到了青年和中年也依旧没什么变化。一个跟世界接触了十六年的人都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件事,再给他十年,二十年,又有何用?所以,当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件事时,做吧,老天爷帮你咧。
讲完了经营,我们继续看看社交。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9045/7dca00c0e528aab3.jpg)
其实到了高中这个年纪,个体之间的差异已经十分明显了。古语云“三岁看大”有些夸张,但高中时什么样子,长大了就是什么样子是没差的。有些同学长得就很social,出色的气质让你能马上想象出他将来西装革履的职场强人模样;而另一些同学看起来恰好相反,你怎么都不会想象那一具身体会面带微笑出现在成功者的位置上。
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在固有的性格特点之外,更大的影响因素便是“整理自己”的能力和社交技巧,而这两点课本完全不会教给你,只能靠自己的悟性,所以真正能整理好自己并领会社交技巧的人,是真的厉害。假如你自己还没有领悟到,请停下来。尽快开光,越早越好。
首先是整理好自己。都高中生了,别整天的还跟个小学生似的把饭卡栓根绳挂脖子上,别到哪里都背个背带非常短的包,别坐在座位上抖来抖去,走路也别东张西望。即便是校服也要穿出味道,肩膀挺拔多精神,别胖还驼背,好似放大版的小学生。实胖没事,虚胖赶紧减,要不然穿什么衣服都不好看。面部表情放松,别摆着个迷茫的眼神和微张的嘴巴,看着跟个傻叉似的,也别老皱眉头,跟别人都欠你似的。眼睛自然睁大,嘴巴自然抿紧——这样子倍儿精神。说话要说清楚,音量不大不小,语速不快不慢,信息一次传达到位,私人的话尽量留给自己和至交,多令人痛快。根据自己的形象形成适合自己的动作,长得丑就不要老调整肩带、拨弄头发,长得帅就不要老抠鼻子、吃手指。这种外表礼仪,虽然不拘小节的人会对之嗤之以鼻,不过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对自己青春精气神的尊敬,更是对他人眼睛的呵护。
再其次,社交技巧的话,只要没有达到神经发展类心理异常(如孤独症)的程度,或是说话就是招人烦,应该不会有太多问题。这我也教不了什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都能招人喜欢,也能招人讨厌。
这就是十六岁的我,停下来想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一篇高中生写给高中生的生活类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