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当代实力诗人人生旅途快语轻吟社
现代人写旧体诗之关于遣词(四)

现代人写旧体诗之关于遣词(四)

作者: 张成昱 | 来源:发表于2023-12-11 05:33 被阅读0次

二十一世纪旧体诗词风骚榜

4 词为句式之本

词如何构成句式本是句法的内容,也是用词的核心需要。一般来说,文言文的语法针对用词没有特殊的要求,而使用文言文的传统诗词却有,而且往往被作为格律的一个要素。这个情况在现代格律原教旨主义的语境里,偶尔会显现出格外严厉的面孔。

在近体诗的五七言律绝中,五言通常用“上二下三”式,七言通常用“上四下三”式,具体结构可以是主谓、联合、偏正、支配(动宾或介宾)、补充等各种类型,都要注意符合语法要求,避免搭配失当。七言句的结构一般可以看成二字+五言句,因此把五言句说清楚,七言句也就差不多了。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对五言诗的句式做了异常细腻的归纳,分为简单句和复杂句,仅仅简单句就分类了29个大项,包含60个小项,其中比较常用的有3+2结构、2+3结构、2+2+1结构、2+1+2结构,其中应词性和

方便起见,我在此不严格区分词性,简化如下:

(1)4+1结构和1+4结构

4+1结构不算一种常见的结构,一般容易列入2+2+1结构。如果前四字整体性更好,与末尾一字各自区隔,便可以4+1结构视之,如拙作《梦(新韵)》:

夜尽烛前后,

神交床外边。

三更五更++月,

一醒两重天。

其中“三更五更月”一句,便是4+1结构的典型。

与4+1结构相对应的1+4结构则更为少见,甚至有一点违和,但对于现代人,也并非不可用:如拙作《兵器》:

十八般筋骨,

三千里逐人。

杀++无穷结果,

杀不死原因。

“杀无穷结果“一句可为一例。

(2)3+2结构和2+3结构

第二种比较常见的有32结构,王力先生举例的是杜甫《除架》:秋虫声++不去,暮雀意++如何,前三个字是名词组合。

又如冰雪伊人的《秋》:

别绪归长夜,伤怀就这般。

不堪千里外,无奈一帘间。

片叶愁++多少?西风梦++二三。

谁知秋此意?只道是凋残。

(3)2+1+2结构

2+1+2结构也是常见的五言句法结构,所谓一肩挑的形式。

中间用动词连接两个名词,远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近如熊东傲的《江城時疫恣虐久不得故人消息賦此宣懷》:

舊遊音訊斷,忍淚坐寒宵。

瘴氣++籠++春節,悲聲++動++暮潮。

元知黃鶴意,衹受白雲招。

便作巢由隱,終生不見堯?

也有用形容词链接两个名词的,远如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近如冰黛儿《庚子首访净业寺》:

石阶匀绿影,高处暂行看。

为客别来久,多般徒有瞒。

依然++深++草木,无恙++旧++山峦。

临眺佛三面,红尘一面寒。

(4)2+2+1结构

2+2+1结构,如杜甫《朝雨》: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以及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又如“我本山人”《梅》:

天际++茫茫++雪,溪边++淡淡++云。

花开不由己,花落不逢君。

(5)2+3结构

2+3结构,例如杜甫《春日江村五首》: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又如“烟花为伴”《无题》:

水镜++云无迹,浮生++有幻真。

月舟谁放饵,钓我出红尘

也有2+3结构完全是名词+名词的组合,没有谓语。如杜甫《春日江村》: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又如拙作《五律·花事》:

东风何所倚,开合竟无因。

篱外++青红梗,花间++三五人。

观之得余韵,咏者自纯真。

落满云中径,循香可至春?

(6)1+1+#结构

1+1+3结构,远如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

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

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

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

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

又如拙作《五律·秋荷》:

沧浪未洗莲,冉冉玉池烟。

叶++以++勾连折,花++因++郁结眠。

飘摇难立雪,零落不成笺。

欲拾同心藕,临渊须下船。

以上是五言诗的句式结构,一般说来,七言诗大多是五言句前面加上两个字,因此句式可以从上述句式得到概括,但也有七言句独有的句式,即3+1+3句式,例如高但白《登岱》:

千盘青转试芒鞋,

一到天门万象皆。

欲尽古今登览意,

上台阶++与++下台阶。

以上是对五七言句式的不完全归纳,在词中由于长短不一,句式的结构更为复杂多变,但仍以五七言为主,而四言和六言大多以2+2,2+2+2为主,在此不作赘述。

所谓句式,就是用词构成句子的形式,也可以算作一种遣词的技术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现代人写旧体诗之关于遣词(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eh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