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写作小白一样,我注册了头条号和简书号,参加过写作课程、日更挑战等,幻想着成为斜杠青年,写出爆文,让自己的思想遍地开花,并获取写作收益。
现实是残酷的,2个月的创作只感动了自己,阅读量上不去,更谈不上收益。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61845/cd4f4d22720a95b8.jpg)
灰心丧气之余,看到心理学专业书里的观点“日记、写作能调节情绪”,有点意外,仔细想想,还真是这样。
小时候写日记是作业,如今的日记是习惯。都说年纪大了,就喜欢回忆。
我收拾老家屋子时,偶尔翻看人生二十载的日记,细细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就像普希金说的“那些过去了的,终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我们对生活的经历、见闻、体验产生特定的情绪,需要倾诉、需要表达,于是进入创作状态,把这种情绪反应移情到作品中去,于是有了很多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佳作,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61845/b1fc8cf51b93f14c.jpg)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被人看见……”为什么朱自清的《背影》刻画得那么深入人心?
朱自清二十岁时在浦口东车站与父亲别离,看到年迈的父亲艰难地攀爬着月台,各种情绪油然而生,通过创作把对父亲浓厚亲情的爱刻画在那个背影里,也疏解了自己的离别情绪。
史铁生不曾被命运厚待,双腿残疾,后患肾病发展到尿毒症,2010年突发脑溢血死亡。
残疾禁锢了史铁生的身体,却放飞了他的灵魂。双腿残疾的切身体验使得他的部分小说描写到了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我与地坛》里的描述充分体现了绝望的人追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怀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61845/2d9a5a49adbe569d.jpg)
创作可以帮助人组织混乱的情绪。把人生经历、感悟、情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让创作者和负面情绪形成一定的距离;读者从阅读、理解作品,和作者产生共鸣,这可以让作者获得接受感和满足感,有利于情绪调节。
有丰富的经验性证据证明,在悲伤或创伤性事件的情境下,记录情绪反应能对身体健康产生长期有益的影响。
日记是一种有用而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提升自己;可以通过记录生活的喜怒哀乐来释放情绪;还可以为我们写作积累素材。
虽然日记或创作无法变现,但我们可以相信文字的力量,相信坚持的效果,相信情绪语言会成为回忆的财富!
注:图/搜狗图片网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