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形而下,形而上的道理不同,在这里产生一个现象,庄子说"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莛”茅草的一根杆杆,很细,很轻贱,很脆弱;“楹”:一个大柱头,大殿的柱子,很粗,很大,很贵重,这是两个相反的东西。“厉”就是一个很丑的丑八怪;“西施”古代的一个美女,最漂亮,两个相反相对。
“恢恑憰怪”,讲人的现象,人的心理,人的个性。只讲四大类,“恢”:豁大,什么事情都不在乎,胸境恢豁;“恑”:狭窄,胸境狭小;“憰”:很奸巧;“怪”:很怪。这四种不同的现象,万有的现象,同人的个性、现象,各有各的不同,“物固有所然”,就是这句话的解释。
丑的就是丑的,漂亮的就是漂亮的,细的就是细的,粗的就是粗的,胸境大的就是大的,胸境窄的就是窄的,古里古怪就是古里古怪,有些人很奸巧就是很奸巧,现象都不同,作用也不同,这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但是“道通为一。”形而上讲起来,它是一个东西。
譬如人,长得漂亮与丑的,死了以后变成白骨,白骨变成灰尘了,漂亮与不漂亮一样,这是“一”:一个毛草杆与一个大柱头化成灰了,还是一样,这是“一”,“恢恑憰怪”到了最后,还是“道通为一。”
在这个里头又产生形而上、形而下的道理:“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这是物理的道理。一个东西分化了的时候,是它成功的时候,譬如,我们把稻子割下来,把它加工磨成细粉,分化开了,可以做成很多好吃的东西。
“其分也,成也,”分散开,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等于夫妻结合生了自己的孩子,两个人的分化成了一大家人。但是,“其成也,毁也。”这就是“方生方死”之说,成功的时候,也是开始毁坏的时候,譬如这个房子,当我们第一天盖成功开门的时候,从这一天已经在开始毁坏了。所以他有个结论:“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天地万物没有永远存在的,也没有永远毁坏的,空久了以后,加上许多因缘的构合,自然会形成有,这是自然的有,最后,还是归到“一”。
下面有个中国文化重要问题来了: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中国儒家的文化在几千年来,人文思想占了最重要的一环,儒家的文化到宋朝以后,所谓《四书》。《四书》里头有《大学》、《中庸》,称“中庸”,“中庸之用”,是庄子在这里先提出来的。
“唯达者知通为一,”庄子这里提到“庸”的作用,他讲,“唯达者”,只有真正得了道,通达者,“知通为一”,归到形而上的一体,是绝对的,“一”也不是一,就是绝对的。天地间的事,没有成败、是非、善恶,从形而上道体上讲什么都没有,形而下万有的现象是不齐的,形而上是“知通为一。”
得了道的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始终不用。庄子的道理,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不用而寓诸庸。”怎么叫做“庸”呢?“庸”就是“用”的意思,庄子说“庸也者,用也。”
把《庄子》内七篇搞通了,就明白庄子并非是主张完全不用,还是用,用而恰当,用而适可,他下面就有“用”字的解释:“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所以《中庸》的来源差不多也有这个意思。(南怀瑾先生《庄子讲记·齐物论》21)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国学正能量,智慧识人性;相遇皆是缘,生命众欢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