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划拍进行节奏练习(出示八分与十六分音符,将它们分解,组合成一个新的节奏:如前十六、后十六、切分、附点,进行练习)。
这是这节课其中的一个学习活动。这节课的课题是《我心爱的小马车》,学习目标有三个:认识并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及旋律;感受歌曲诙谐活泼的情绪,用快乐自然、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这个学习活动对应的是学习目标一,在你的认知里,这是学习活动吗?第二位老师做出了这样的设计:观察第一乐句的节奏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试着用拍手或划拍的形式进行表示,再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方法。第三位老师的设计是这样的:
将第二位老师和第三位老师的设计用不同的符号将关键词标注了出来,如下:
符号不同,代表的含义自然也不相同,“合作”属于学习方式,“观察 交流 拍手”属于学习方法。我们把这两个设计和第一次的设计进行对比,会发现第一次的设计指向的是结果,而第二次的这两个设计指向的是过程。指向不一样,名称肯定也不一样,第一次的设计称之为学习任务,它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指向的是目标、结果,而后来的这两个设计属于学习活动,它指向的是达成目标、完成任务的过程。所以说,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包含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三个要素。
知道了什么叫学习活动,那具体如何设计学习活动呢?第一步,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如何确定呢?课标解读、单元解读、课题解读、学情分析,在这些解读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确立本课题的学习目标。每一个角度的解读和分析具体到什么程度呢?先来说课标解读,课题确立之后,如何让课题与课标产生链接呢?语文课就可以找课题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或者是课题的课后题,这些都是本课题和课标产生链接的点,课标解读最终的落地点应该是本学科的某一个核心素养,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掌声》,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再有一个就是复述课文大意,语文要素一对应的就是语文核心素养里面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文要素二对应的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再来说单元解读,如何解读呢?本课题在这个单元里面的地位及作用发挥都有哪些?每个单元都有诸多知识点,无论是从内容的递进还是从能力的推进角度来说,编者如此安排顺序都是有意图的,每一个课题在内容和能力角度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就是单元解读的呈现;接下来是课题解读,在前两个角度解读的基础上,这个课题能达到 培养学生某一能力的什么程度?可以有哪些载体?我们在解读课题的这个过程中,可以看一些名家对这个课题解读的资料,以此和自己的认知进行碰撞;最后就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在这几个步骤里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经过前面几步的解读,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已基本确认,那学生对确认的教学内容已知是多少,未知又是多少,多少孩子已经达到已知的什么程度,这些就是我们学习目标确认的点。学习目标确定,细化为学习任务,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呢?从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三个角度构建学习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