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把奶茶打上皇家的烙印,满清皇室还把用鲜花窨[yìn] 制的花茶传到了民间。用以窨制香片的鲜花包括茉莉、金粟兰、桂花、金银花、蔷薇。时至今日,北京仍有一批嗜花茶如命的茶客。也有人认为北京水质硬,味苦而咸,喝花茶是为了改善口味。
花茶的制作方法最早见于元末明初的书画大家倪瓒[zàn] 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以中样细芽茶,用汤罐子先铺花一层,铺茶一层,铺花茶层层至满罐,又以花蜜盖盖之。日中晒,翻覆罐三次,于锅内浅水熳火蒸之。蒸之候罐子盖热极取出,待极冷然后开罐,取出茶,去花,以茶用建连纸包茶,日中晒干。晒时常常开纸包抖擞令匀,庶易干也。每一罐作三四纸包,则易晒。如此换花蒸,晒三次尤妙。”
清朝的京城,茶铺林立,北京人依个人爱好,可以在不同的茶馆喝到芳香的茉莉花茶:清茶馆自然只供茶;茶鸟会上,茶客既可以品茶,又能赏鸟;大茶馆人声嘈杂;二荤铺兼售茶酒和饭;红炉馆叫卖现烤的面饼糕点,满汉风格的都有;棋茶馆的客人可以边品茗,边弈棋;野茶馆则多开在乡村近郊风景极佳处(如西山);书茶馆则是说书先生吊住茶客胃口的地方,《三国》、《西游记》是经常讲的题目,故事从头到尾讲完通常需要三个月。
茶客欲知后事如何,明日必须再来茶馆。《红楼梦》也是说书先生经常讲的。书中王熙凤打趣问林黛玉:“你既已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
茶在中国传统婚俗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记载:“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
在湖南一些地区,男家向女家行纳彩礼时,盐茶盘不可或缺,盐茶盘用灯芯染色组成“鸾凤和鸣”等吉祥图案;又以茶与盐堆满盘中空隙。男女成亲称为“定茶”,圆房时再行“合茶”礼仪。一对新人相对同坐一条板凳,相互把左腿放在对方右腿上面,新郎以左手、新娘以右手搭在对方肩上,空下的两只手,以拇指与食指共同合为正方形,由他人取茶杯放于其中,斟满茶后,邀请客人依次上去品尝。这种茶叫作“合合茶”。
1578年,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完成了他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书中记载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矿物药、植物药和动物药,被誉为中华药物巨典。在书中,李时珍对茶作了详细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
李时珍还举了他个人的例子:“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清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既觉为害,不痞闷呕吐,即腹冷洞泄。”
李时珍对嗜茶成癖的危害作了详细描述,并开列了医治嗜茶癖的药方(最早见于《濒湖集简方》):“一人病此。一方士令以新鞋盛茶令满,任意食尽,再盛一鞋,如此三度,自不吃也。男用女鞋,女用男鞋,用之果愈也。”
和宋朝人声鼎沸的斗茶不同,明朝的文人多效仿陆羽和古代的隐士,寻求静谧山隐的境界。古人认为:“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16世纪初,明朝江南才子唐寅的画作中有不少体现这种幽深意境的画面,如《事茶图》《竹炉图》等,都是传世名作。明朝陆树声在《茶寮记》中列举了品评的六种最佳场合:凉台净室,明窗曲己,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谭把卷。
明清两代,新茶不断涌现:乌龙、红茶、白茶、黄茶等等。这一时期,茶叶大量流入中亚,欧洲的茶叶贸易开始兴起。数十上百年来,人们静心研究茶树种植技术,修枝剪叶、沃肥培土,给予茶树细心呵护。专擅制作的茶工通过实践,掌握了使茶叶散发诱人芳香的秘诀,也熟悉了保证茶叶质量的做茶工艺。
对于装入皮袋,用牦牛运到数千里外蕃藏地区的茶叶,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老叶细枝经过熏蒸后就被压制成茶砖,经过一路的发酵和细菌作用,茶叶到达拉萨时,已经变成深褐色。这是著名的后发酵茶普洱砖茶的肇始。普洱茶砖以其有益消化和茶味醇酽而备受喜爱。
16世纪末,茶随着佛教进入蒙古部落。两百年来,蒙古人由于不断挑衅中原,一直无法得到中原的好茶。而今,西藏和蒙古已成为砖茶文化的中心。
-END-
欢迎关注 饮哲红茶经 微信公众号 SH-YinZh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