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送女儿去学校的时候,我和她聊到昨天听到的学校广播,是关于近期学校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通告。从女儿的反应不难判断,她肯定是没有听懂或是根本没有听的。
我想,孩子应该只对她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她感兴趣的事情才会有所关注。
这让我想起了女儿刚入一年级发生的一件关于安全的事情。
刚入一年级,为了不引起她对小学环境的恐慌,我很少刻意去提醒她在学校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但安全,始终是每个妈妈都会关注的问题。这个安全,除了生理安全,还有心理安全。所以那段时间,我努力的从每个细节里去发现孩子的成长。
最大的发现,通常都隐藏在每天放学之后与她交流的故事里。任何她感兴趣的都会喜上眉梢的讲给我听,大多数时候都会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你招架不住。
例如:
今天在沙地里挖出一块奇怪的石头,它是古代的石头吗?是谁藏的?地下会不会有骨头……
明天又见某个同学残忍的杀死了一条毛虫,它是从哪来的?有毒吗?它为什么在叶子上掉不下来?……
后天又是偷偷发现高年级的大姐姐和妈妈一样会有那么几天,男生也会吗?……
回答还是不回答?怎么回答才能把握好度?我从这里才发现,原来最应该学习的人,应该是自己。
也就是从她的这些小分享里,我与她讨论了她小学生活的第一个关于安全的认识。
有一次听到她津津乐道的和我说起学校有些孩子体育课会去爬围墙,她还眉飞色舞的向我描述他们是如何在围墙底部塞高往上爬的。
从她的描述语言我知道,在她心中,这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她一定是参与其中了,这个参与,不一定是亲自爬了,但一定是目睹了整个发生的过程。
我其实内心是很紧张的,当一个安全隐患突然出现在一个妈妈面前的时候,我想这个妈妈很难做到不紧张。因为这有可能关乎孩子的生理安全。
然而,如果此时我立即严令呵斥“你千万不要去爬呀!好危险的!”
这会有用吗?
也许会有些用。但我和女儿愉快的谈话氛围会被打断,而一但打断,我想去判断一下这个隐患,是不是真正值得自己担心的隐患,以及我想听听女儿自己对整个事情的看法,这些我就不能再得到了解了。所以此刻一定要把自己也代入到她描述的这个故事里去。
趁着女儿眉飞色舞的神情,我用一种凑热闹的心态向她打探:
“这么高的围墙,他们怎么爬的上去呢?”
“妈妈我偷偷的告诉你,在我们围墙旁边有个滑梯,他们就是顺着滑梯爬上去的。”那个神秘的表情我到现在还记得。
“哦,这都被你们发现了呀!”
女儿得瑟的笑。一看就知道她也是爱往人多地方玩的那种。愿意和大家玩,说明她不会孤僻。
对于初入小学,她能带着这些注意力去关注一些她感兴趣的,这没有什么不好,还能帮助顺利她过渡。
与孩子放学后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透过孩子的状态和描述,你能发现她真实的样子,她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与学校相处。
但这一切,必须是建立在我们只能作为一个倾听者,仰慕者,一定不要把自己临驾于孩子之上。
如果她说一句我就迫不及待的说教一句,她还会愿意和我说吗?她一但不说,我对她学校状况的了解就成了空白,后面的所有就无法开展。
“他们爬上围墙想干嘛?”
“不知道,可能想看看围墙外面,也可能想爬出去吧”
“外面有什么呢?如果他爬出去首先会发生什么事情?”
女儿挠了挠头,想了想,然后突然翻白眼吐出舌头,冲我做了一个挂了的鬼脸,还补充了一句
“摔地上,把腿摔断了”
我不言 但张大嘴表示惊恐。
“还有还有,我上学看到围墙外面都是草丛什么的,那里面应该有蛇”又是一个挂了的表情,还手扶着自己的肩假装抖了几下。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潜藏在这些细节里。可能是语言,可能是表演,也可能是她的逻辑思维等等,这些都能引导我们去帮助孩子做到做好。
“那你会爬吗?”
“我才不爬呢!万一摔了或是遇到蛇了怎么办呀”她想爬现在也一定不会说爬了,因为她自己把自己说服了。
就算她从前也参与爬过,今后也一定会引起注意的了,因为她自己能分析出危险所在。我想这比我严令禁止更适合她 。
“不过妈妈,我想,他们是不可能爬出去的”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为什么呢?”
“因为不等他们爬出去,老师就把他们抓回去了”
原来今天是虚惊一场,不过,未必以后不会有隐患。我继续问:
“那万一老师没有发现呢?”
“妈妈,上体育课老师一直都在啊!”
“其他时间,比如课间休息会发生吗?”
“这个我没留意”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女儿每天回来都会给我带来关于围墙的故事。因为那是她在学校发现的一个她认为的热点,所以她持续的展开了关注,只不过她的关注,有我引导的一部分,而那些是我想知道但不想去干涉的。
“妈妈,今天我们班有个男生去爬围墙了,我看到了,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还发现那个滑梯是坏的,好容易摔跤!而且 ……我还发现有一些钉子都露出来了,那上面还生锈呢,一不小心就会把皮肤刮伤!”
说到钉子的时候,女儿特意压低了声音,凑到我耳旁说的。我知道,这个发现,一定是她亲临现场仔细看过的。
“妈妈,那个滑梯被老师搬走啦!”
搬走了!呼~我终于舒了一口气。
搬走了,孩子们就不会再往上爬了。
我们鼓励孩子去大胆尝试,但对于如此小的生命个体,有些尝试,不尝试比尝试好。批评也许能起到一时的控制效果,但如果尝试引导她自己去发现危险,学会判断呢?那时我想,有了对危险的判断,孩子才能学会更好的自我保护。
我们离学校的路程很近,十分钟左右,为了引起她的注意力,我把前面几天看到的一则新闻说给了她听。
大致内容是讲在急促的上课铃响之后,一位同学用脚绊倒了另一位正匆忙跑来的同学,结果致那位跑来的同学摔倒且当场死亡。
这种场景在学校非常常见。
女儿听了之后,立马想到了一个类似的案例分享给我听——在她心里,我不是在说教,而是在与她相互分享故事,所以她也热衷于把她的故事说给我听。
她告诉我她也看到有同学不好好下楼,兔子跳一样的三步一跳,结果没有站稳磕在前面同学的头上,自己牙齿磕断不说还把同学的头都瞌出几个洞。
先不评判她的故事是否真实,可能带有几分夸张的色彩,但我觉得她能举出这样的例子,说明她已经和我进入了相同的频道,那么,后面的延伸才能继续。
我问她:
“如果是你,看到那个小朋友不好好下楼你会怎么做?”
“跑开呗!”女儿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这句话。
“对!遇到这种情况马上离开他是对的。”我对她只是随口而出的答案给予的肯定,倒令女儿震惊了一下。
“当你发现有同学这样在你后面跳的时候,你认为他这个动作安全吗?既然是不安全的动作就可能伤害他前面的人,避开他之后可以让自己安全,你安全了才能提醒他不要这样跳。”
“那万一他不听呢?”
“可是你已经避开了呀!”
“对哦!他不听,我也管不了啦。但我跑开了,他就摔不到我身上来了。”
我告诉女儿,在我那个故事里,那个伸腿的同学也许是无心的,也许是有意的。但是如果那个跑的同学能够做到在拥挤的教室或人多的地方不跑,而缓行呢?
女儿告诉我,如果她不跑,慢慢走,哪怕别人拌,你也不会摔得那么惨。
我们也许不能改变别人,但至少,我们要学会判断,并利用我们的判断,做好自己,保护自己,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的保护他人。
网友评论
因为他希望让我们死掉! 这样就可以摆脱掉做父亲的抚养责任! 令他意外的是我们几个都没死...所以,他就想方设法虐待儿子,因为他知道儿子以后要盖房子娶媳妇!要花钱!天天虐待!年年虐待!几十年如一日!
但如果把两个儿子都虐待了,谁养他呢? 所以,他就虐待大儿子,同时挑拨小儿子打大儿子! 挑拨全家与大儿子做对! 把大儿子骂的一无是处!
他一直向全家灌输:穿衣服是虚荣,到饭店吃饭是賍.他干脆怒吼:"永远不许向我要一分钱!",这是个坏种!这是个骗子!!!!!!!!!
这个大儿子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