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35年,孔子十七岁。收了两个高干子弟:南容和孟懿(yi)子。
之后不久,南宫敬叔向鲁君进言:如今鲁国天下太平,人民生活不愁吃不愁穿,但是礼仪教化不足,希望和孔子一起去当时的周都学习先进文化,回来报效祖国。
意思就是:现在吃饱喝足,不愿苟且,内心向往着诗和远方。
夫子轶事:东周拜见老子《孔子家语》上记载,鲁君应允了南宫的请求,赏赐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个家童。
几天后,孔子和南容扬鞭启程,踏上了去周都的求梦之路。
在东周,孔子学习很多知识,向苌(chang)弘访乐,考察名堂的细节,走遍了祭祀之所,也见到了道家创始人老子。
夫子轶事:东周拜见老子离开东周时,老子去送行,并送给孔子几句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变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孔子家语》)
意思就是:小孔呀,做人太过就没有朋友,该装糊涂装糊涂,什么事不要分的太清。
孔子与老子,一儒一道,都是世界顶尖选手水平,说笑言谈之间,刀光剑影、飞沙走石,好不精彩。他们两个在周都谈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相见如故如知己,坐而说道到天明,也许彼此心照不宣,默而无言,整天在一起喝茶听曲,乐得自在。
夫子轶事:东周拜见老子如今,也只剩下我们后人的不禁浮想联翩,但是这次会面对儒道两家学说肯定会有影响,也是中华文明在五千年来不断发展、融合和碰撞中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当然,老子这次作为旁观者提的建议,对孔子来说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窃以为孔子后半生之所以命途多舛,又屡次遭受小人陷害,差点丢了性命,与这一点原因有着莫大的关系。
夫子轶事:东周拜见老子虽然孔子一直奉行君子之道,不怎么批评别人,就算批评也很少直接点名道姓,模糊其词,春秋笔法。但是面对春秋这个暗潮汹涌、动荡不安的社会,面对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孔子有时也会路见不平,执手中正义利剑替天行道。
比如,因不满鲁君和季恒子迷恋并收下齐国送来的貌美的女子、有花纹的骏马,而荒废国家政事,就埋怨道:「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ye),可以死败。」;季康子因为忧患盗窃之风盛行,去向孔子讨教,孔子却对他说:「苟子之欲,虽之不窃」(均出自《史记》),意思是如果你自己不贪财,又怎么会有人偷盗呢;在和弟子子贡讨论什么是士的时候,曾评价当时的鲁国官员:「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
满脸的不屑有木有。
夫子轶事:东周拜见老子《论语-子路》记载: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网友评论